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改创新

教改创新

教改与创新
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素质化。

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却仍然常常看到一种课堂现象:教师板着面孔,搞“一言堂”“封闭式”教学,整堂课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必恭必敬”。

课堂上师生缺乏心理交流,必然造成学生个人的认知困境,导致课堂教学单调、沉闷,效益低微。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落后的传统教法仍存在的原因
语文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什么在某些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还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根据初步调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课堂教学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一基本模式上
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的口号虽然喊了多年,但有些教师仍然顽固地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把知识嚼碎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因而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2.问答式至今还犹有“市场”
启发式教学法变成单纯的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分析讲解。

循环反复,问答不已,讲解不止。

其实,“提问”不过是引子,教师的“讲”才是中心环节,教师未发挥主导作用,学
生也没发挥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变相的“满堂灌”。

3.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
有些课文,特别是现代文,似乎一看就懂,这一类文章要学生去自学,学生往往会觉得没有“读头”;另一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先秦散文,学生要自学,他们又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生缺乏自学动力。

这样,学生课堂上就会依赖教师,就无法发挥“主体”的作用。

为适应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无疑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
授教学方法提出挑战。

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实行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
结合的方法,真正把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当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开放式”的师生关系。

同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把学生从抑制乃至“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培养,聪明才智得以显露,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课前指导学习,从读中悟
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可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细读、精读课文,用
“圈点”“勾画”“标注”“写阅读提要”等方式,较好地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写作上的技巧等,并鼓励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2.启发思维,展开讨论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带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找答案,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观点不同,在课堂上就会展开讨论,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在这种深入的探究和论争过程中得到了训练。

3.质疑问难,变被动为主动
质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

它和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不一样,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是一种定向思维,质疑则是比较自由的:小到字、词的正确解释、用法,大至思想观点、篇章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践表明,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能启迪思维。

随着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质疑也需要教师定向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文章的重点、难点,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深化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课堂质疑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进行评分。

当然,要学生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需要经过一番训练的。

开始时,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在自学后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就
明显地提高了,有时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法回答。

4.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创新活力
语文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

“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是人们学习语文的普遍体会;“课内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是语文教育学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

而在“应试教育”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这些体会和原则,很多是空留在纸上和嘴上,很难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

现在,我们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视为根本,就有必要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强化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举办演讲会、知识竞赛、书法竞赛,或者组织学生踏青游秋、办黑板报、写广播稿,或者举办周末晚会,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总之,有目的地开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5.重视仿写训练,仿出新意
模仿是成功学习的捷径。

不要以为模仿是“依样画葫芦”,没有什么创意可言;其实,好的模仿很能出新意。

模仿写作课文典范语段,乃至整篇课文,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成了自然。

”(朱光潜《资禀与修养》)学生要想知道如何下笔,就会到课本中去找范文阅读,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要去自学。

或者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煅炼和较大的提高,模仿借鉴是创造、开拓的前提。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许许多多的途径,我们只有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造就创造性的人才。

元好问有两句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我们教师不只是要绣出鸳鸯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要“把金针度与人”,让学生自己绣出更多更美的鸳鸯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原则,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使学生自觉、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