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精品

最新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精品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从经济、到思想、都发生着重大变革的时代。

而孔子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伦理、道德和文艺思想中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

他的思想中还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中的新内容。

他之所以成为后来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决不是偶然的。

孔子的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和审美标准的。

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

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乃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

孔子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一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一面。

因此,他可以把《诗经》中的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不难看出,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的肯定,是和他提倡“仁”的思想的新内容相联系的,也正是他重视人的价值,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在文艺思想上的表现。

“思无邪”中的“无邪”即是“归于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他的这种“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看,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是过于直露。

这种审美情趣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无形中已经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民族心理和感情因素。

我们欣赏艺术和处理工作、生活,都喜欢有和谐的节奏,不喜欢过度的紧张和强烈的刺激。

中国人固然欣赏“悲剧”的壮烈,“喜剧”的幽默,也许更喜欢“正剧”“大团圆”的“中和”。

这应该是和孔子的诗乐之教的审美观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吧。

“文”和“质”是孔子文艺和美学思想里两个重要的范畴。

《论语》中讲“质”和“文”的关系的有两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A,犹犬羊之?A。

”(《论语?颜渊》)这两条都是就培养人的性格美来说的。

孔子认为,实质胜过文采词藻,就显得粗野;文采词藻胜过实质,就显得浮夸。

“文质彬彬”就是说文采和实质配合得很恰当,形式与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君子”的典型。

孔子主张文质兼备,但就文、质比较起来,他更强调质的重要性。

《论语?先进》中有: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另外,《论语?八佾》中有:子夏问曰:“巧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