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主要针对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孙永良:先介绍一下中新社,中新社是中国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一家是新华社,一家是中新社,全称是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到今天已经成立51年,时间不短了。
当时1952年为什么要成立中新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西方对中国的信息是封锁的。
新华社是一个官方媒体,代表着中国的声音,许多海外华文报纸如果使用新华社的信息就会被封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些知识界、文化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比如上海市副市长金钟华、侨界领袖洪丝丝、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新闻社。
50年代中国新闻社作为一只新闻界的轻骑兵,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介绍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包括重大事件性的采访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去年这个时候中新社度过了它的50周年华诞,到今天为止,中新社已经成为产品多元化中央级的新
中新社主要针对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
主持人:据说你们给几百家华文媒体供稿。
中新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只轻骑兵
孙永良:这个问题恐怕从中新社的特性来讲起,中新社的任务是对外传播,我们不讲对外宣传。
对外传播需要被人接受,在海外大量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虽然有意识形态的不同,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有一点,他们关心中国,关心中国的发展,所以说要把这些信息能够非常适当地被他们接受。
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平实的风格,这样的传播才有效率。
我们强调传播的有效性,中新社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格比较客观、平实、轻盈、活泼。
当时廖承志称赞中新社是中国新闻界的一只轻骑兵。
我想它的作用应该这样来表述。
主持人:您能把盈利模式说得更确切一点吗?目前收入主要是哪一块?比如下一步重点发展哪一块?
主持人:给境外几百家华文媒体供稿是不是也要收稿费?
孙永良: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来讲,我们几乎是义务的,但是对于一些财力比较雄厚的媒体我们是采取象征性收费的原则,大部分是不收费的。
我觉得他们登载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比我收他200美金要好得多。
主持人:现有条件下用什么策略留住你的人才和挖别人的人才?
孙永良:都好。
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一南一北,都是中国两个最有名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新闻系,这么多年来都为中国的新闻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一个是京派,一个是海派,复旦的人思维活跃一些,人大新闻系更稳重实干一些。
我们社有很多人大新闻系毕业的。
主持人:您有没有对自己的校友更偏爱一些?不一定是主观的,潜意识的。
孙永良:我们也想办论坛,我要办论坛第一个论坛就是海峡两岸论坛。
近期我们会推出这个论坛。
《联合早报》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可以拿过来借鉴,包括论坛里面的东西。
我主张“工作时好好上班,下班时间好好生活”。
人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但是有一点必须敬业。
我对我的编辑也是这样要求的,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事,对得起你的工资。
孙永良:有时候忙了就加班,不忙的时候尽量照顾家庭,我的爱好也比较杂,业余时间读读书,打打羽毛球。
我喜欢历史,读一些古典方面的东西,喜欢诗词。
事业和家庭应该不矛盾,我比较主张像张平那样,有一句话“工作时好好上班,下班时间好好生活”。
人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但是有一点必须敬业。
我对我的编辑也是这样要求的,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事,对得起你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