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从修辞手法鉴赏古诗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从修辞手法鉴赏古诗

从修辞手法角度 鉴赏古诗
汉中市新民中学 孙志伟
•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 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 题步骤。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2、拟人; 3、借代;4、夸张; 5、对偶;6、设问; 7、反问;8、双关 9、互文;10、反复;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 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 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 酬的苦痛。
设问 反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
互文
• 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 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 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概括
•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其它修辞手法举例: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反复)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典) •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通感)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答:(1)运用拟人手法,(2诗人打算去山里,春 风通人性,特意为我吹断了积雨。(3) 生动形象写 出春风的可爱,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
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 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 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
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剪刀。----贺知章《咏柳》
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 ----李白《秋浦 歌》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
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的“争”字用得好,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花村。----杜牧《清明》
适《赠董大》
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 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 种修辞方式。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 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 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即“情”义;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中“丝”即“思”的意思等。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步骤 一)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 法。(步骤二)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 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步骤三)
例1: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诗中以“丝 竹”代音乐 。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 “杜康”代酒。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 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 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 小的描述。有更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的特点、情感作 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 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 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 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 阴先生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分析下句表达技巧及效果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例2: 闻王昌龄左迁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①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分析下句表达技巧及效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答:(1)运用夸张手法,(2)洞庭的水气笼罩着 广袤的云梦泽,波涛撼动了岳阳整个城。(3)写出 了洞庭湖气势之大 。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 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 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分析下句表达技巧及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1)运用比喻手法,(2)把愁比作滔滔不绝 的江水。(3)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水,将诗人愁 的强烈、连绵不断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
分析其作用?


明确: 用了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
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 ③
实战演练 例一: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