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韵律美。

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7、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双关的作用是意在言外,含蓄蕴藉,风趣活泼。

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

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8、通感: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其作用是想象丰富,化虚为实,强化意境,富有情趣美,造成鲜明而富有意味的艺术形象。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9、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简练含蓄,突显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0、反问: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

这种修辞方法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用问话形式表达出来。

它的使用可以加强语气,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杜甫《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尾联道出全诗主旨,其中结句以反问收束,我如何能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把诗人客居异乡不能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愁悲之情表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失败的历史之必然。

11、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元人阿鲁威的《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12、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3、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4、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15、回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

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也叫回文。

回环有严式和款式两种类型。

严式回环顺读倒读皆成文,前后两项词语完全相同。

宽式“回环”相对而言有较大的自由,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减少或变换词语。

回环运用得当,能使语言音韵和谐,回环往复,别有一番风味。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16、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此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

起首三句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这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列锦的辞格,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

同时,有意识地渲染一种昏暗阴冷气氛,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运用列锦的修辞格,可达到如下效果:(1)简洁凝炼。

列锦这个修辞格,故意让谓语、宾语成分残缺,从而能产生语言简洁凝练的效果。

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

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反而有语言凝练、意境开阔之美感。

(2)委婉含蓄.诗人使用列锦时,常常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却可受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写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却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17、用典:即引用典故。

主要包括:(1)点化前人语句,(2)引用神话故事,(3)运用历史故事。

其作用是丰富内容意蕴,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还可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深化主题,强化情感。

如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

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

练习: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释】: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问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清]历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