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高二语文张春峰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指作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法的总称。

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四个方面。

其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考察的频率最高。

今天我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在高考中的考察做简要的阐述。

2011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

有的试题是直接发问,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

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

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
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
更多的试题是间接发问,设问方式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某些诗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遇到这种答题范围比较大的问法时,首先还是要考虑是否有修辞手法,如果有要先分析修辞手法,然后再分析其他的像表现手法等。

如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对于修辞手法题的答题思路为:(1)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2)这种修辞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修辞的好处。

简单用几个字概括就是:判定+举例分析+点作用。

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用典、借代、衬托、、顶真、通感等。

下面我就高考古诗中最常出现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四种修辞手法说一下我的认识。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我们刚刚讲过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的愁思为有具体形象的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一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月亮拟人化,表现了月亮像人一样来回走来走去充满愁思,体现了思妇内心对游子的思念。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就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同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其实,修辞手法的考察不仅局限在这一个问题中,像刚才任容老师说到的炼字炼句也经常会用修辞去分析,还有像现代文大阅读中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会用到,像前几天做的市一模题中分析句子“一朵带刺的玫瑰”也需要分析比喻修辞。

再往大了说,修辞分析好了会运用了,再用到作文中更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所以修辞手法的讲解任重而道远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