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杨志君 (重庆商学院财会系重庆400067)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素质要求,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人 才培养在这方面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从认知和内化两个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不同侧 面实施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精神;认知;内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1)03—0024—03 

对未来人才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他人协调 能力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996年,世界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l世纪人才素质的7个标 准,其中就包括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 能力。这个标准的提出,确立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在未来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与之相应,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界加强了对国 内高等教育现状和未来的调查研究,对未来中国大 学的定位走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大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变革、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等 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而面对中国加入wro进程的 加快,中国经济必将融人世界经济,中国社会必将走 向国际社会的客观现实,这样的探索和思考就显得 更加重要。变重“单干”的人才培养为重合作精神与 合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 题。 传统教育是“单干”式教育,注重单个人才的培 养。随着“人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企业问的跨国 合作将必然进一步加强,各企业往往会考虑同其它 企业结成战略同盟,以寻求更大的市场。“人世”之 

后,中国经济与其它国家的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趋 于紧密,国家之问的交往更趋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 员工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 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大 学毕业生具备理解他人、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胸 怀,具备与他人协调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的能力, 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应对“人世”挑战的重要策 略。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未来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 求,而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与这个标准存在较 大的差距。早在十多年前,孙西军等就曾对同宿舍大 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作了调查分析,他们用社会测验 法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l24个男女生宿舍。调查以 好友(a级)、一般关系(b级)、不能合作(c级)作为关 系级别标准,把同宿舍整体关系结构类型划分为和 谐型、弱和谐型、友伴群型、独立单个成员型和失控 分裂型五类。调查结果显示,和谐型仅占3.2%,弱和 谐型占24.2%,其余3种占72.6%,其中独立单个 型(宿舍中存在某一成员无a级关系,也被40%以上 成员排拒)占22.6%,失控分裂型(宿舍中成员最多 

收稿日期:2001—04—25 作者简介:杨志君(1953一),女,重庆市人,重庆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有两对独立的a级关系,其余表现为C级关系)占 4.6%。…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协调意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 足。近年来,独生子女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逐年 上升。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品格素质的影响有 积极面,也有消极面。从一般意义上讲,就合作精神、 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而言,独生子女家庭是先天 不足的。这种不足,在中小学阶段实际上未能很好弥 补,必然带入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期间不能扭转, 则必然带入社会。另一项调查对这种状况的说明更 加直接。1998年,一家权威机构向众多的用人单位 就“我国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这个问题作 了广泛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的一些偏差。用人单位对大 学生的评价是,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满意,而认为 部分大学生敬业精神较差,不能很好给自己定位。用 人单位建议大学毕业生应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在 做事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对大学毕业生的业务能力 表示满意,但也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缺乏与人合作 的团队精神,认为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学校教育做得比较少。因此大学毕业生相互之间的 合作精神比较欠缺。近期重庆商学院谢敏等针对在 校大学生成才目标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指出,“在 目标结构上,大学生普遍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 标;重智力能力,轻道德目标;重职业目标、生活目 标。轻事业目标。”(21在校大学生自我目标结构的这 种状况于他们的团队精神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大学阶段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多 方面、多途径的。而最基本的途径不能离开两个方 面,一个是解决认知问题,一个是解决内化问题。 关于认知问题,我们从态度和价值观说起。社会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态 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共同构 成态度,形成行为的倾向性。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 基础,它解决对态度对象的理性认识,是对态度对象 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对于人们了解事物、作出判 断起重要作用。态度的特点之一是,它不是与生俱 来,而是于后天环境中形成。外界各种信息直接影响 认知成分,进而影响态度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形成 态度的核心因素,是人们对事物意义大小的分级分 类的鉴定方式,以及进行这种鉴定的标准或准则。这 些准则是人们判断自己合理的行为以及调整与他人 关系的基础。价值观和态度都是后天形成的,新知识 与信息的接受和积累,对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 重要影响。人们只有真正认识到某事物的性质,才会 正确评价这一事物,形成对它正确的价值观念,产生 赞同、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上述理论对于培养大学生 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启示意义在于,不仅不能忽 视,相反必须加强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 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 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 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 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解决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认知问题,可以从 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坚持把培养团队精神和合 作能力,作为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重要 目标。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核心,高 等学校以往在这方面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 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这当然与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能力并不矛盾。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也置于一个较为重 要的工作目标位置,贯彻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系统 的各个方面,这种调整应该是十分必要的。这是解决 教育指导思想的认知问题。第二。在现有的课程设置 体系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相关的教 学信息。比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公共关系 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课 程中,增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 人与群体的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规律、健康个 性发展的条件等知识。第三,有计划地举办讲座,开 展专题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定期或不定期有计划安 排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主题的讲座或专题教育活 动,是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倾向性信 息,解决认知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请杰出校友讲 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在系列讲座中提供 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信息,进而分析现阶段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帮 助他们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另一个更重要的 方面是解决内化问题。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近期指 出,“知识不等于素质,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 授。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科学知识的简单积 累,素质是知识内化为人的品格。~‘文化素质教育 在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使它内 化为人的品格,提高人的格调、品位、修养,也就是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完成和实现了这种转化,才能 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团 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即在进 行知识理论教育、认知信息传输的同时,要花大力 气解决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由认知到品格、修养的 转化、由认知积累到习性的养成过程,解决大学生 把外来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的问题。团队精神和合 作能力的内化过程是一种体验、熏染、陶冶、养成过 程,其培养过程与解决认知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 如果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课程分作显性课程 和隐性课程两大类,那么,解决认知问题更多地依 靠显性课程实施教育,而精神素质内化过程则更多 依靠隐性课程来施加教育影响。 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工作。第一,精 心组织好以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各 种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大学生学习之外的重要活 动形式,集体活动的设计安排要考虑有利于增强集 体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 力。比如,组织特色体育教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群 众性文艺活动、小组论辩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形式 可以是多样的,而设计安排则必须讲究活动目标的 达到须依赖于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必须是在群体 中个体充分发挥作用方能制胜的设计方式,使学生 能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和 集体的关系,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对完成目标的重 要性。第二,加强班级建设。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 大、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是班级,加强班级建设,增强 班级凝聚力能使集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在凝 聚力强的班级里,大学生们彼此关心,互相爱护,遇 26 到困难挫折时能从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 绩时能得到承认和肯定,在与其他成员既竞争又合 作的过程中,获得共同完成集体目标而同时完成各 自个人目标的成功感受。在这些过程中,成员能获 得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取的对归属、尊重、自信需 要的满足,这些过程也就成为个体对团队精神的认 同、内化的完成过程。第三,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 动,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与群 体意识密切相关,积极引导社团活动,有助于强化 群体意识。大学常见的学生社团有各种学术研究 会、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武术协会、合唱团等等, 这些社团多是大学生们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 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因而利用学生社 团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强化群体意识,是养成学 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比如,学生学术研究会成 员都是初涉研究领域,独立完成某个专题的能力有 限,可以引导他们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问题。通过 社团成员分工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共同讨论分析 问题,最后达到共同期望的目标,这就是团队精神 的一个养成过程。另外,这些学生社团,通常都有协 会组织的规约和纪律,这些规约和纪律会约束其成 员的行为,从而强化成员的群体意识。第四,发挥教 师的表率作用。学校中教师的知识、才能、人格,会 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在善于 与他人合作的教师的行为影响下,学生可以养成团 队精神,而很难想象,在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不善 于与人合作的教师行为影响下,能有效培养出学生 良好的团队精神。因而,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 该充分认识到,发挥和展示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 能力,对于熏染养成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