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外的美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外的美术
罗吉尔·凡·德·威顿(R.V.Weyden l399—1464)是一位比 凡·艾克兄弟稍晚的有影响的尼德兰画家。他是罗伯特·康 宾的学生,曾去过意大利,主要在布鲁塞尔从事创作。尼 德兰画家在欧洲的影响,也得力于威顿的活动。威顿的作 品往往流露出哥特式艺术那种悲壮情感,而不像凡·艾克 的作品那么平静。他的名作有《下十字架》(1455)、《圣 路加画圣母》、《妇女肖像》、《最后的审判》等。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美术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在其影响之下,西欧各国也都先后 萌发了文艺复兴。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这些国 家的美术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熏陶,宗教气息十分浓厚。文艺复 兴精神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对世俗风情的描绘。与同一时期的意大利相 比,它们的美术作品虽然缺少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所特有的那种磅礴的 气势,但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部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 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
《卡农的圣母》简介:画
板;油彩;纵122厘米, 横157厘米;藏于布鲁日 美术馆。 《卡农的圣母》欣赏: 扬·凡·艾克也曾经画过很 多以圣母和圣婴为题材的 油画作品。这件作品的画 面正中央的宝座上是身披 红长袍坐着的圣母,圣婴 耶稣坐在她的腿上,她的 左右两边分别是圣.多纳基 和正在介绍捐赠者的圣.乔 治。圣母宝坐上的小雕像, 一个是杀死阿佩尔的坎恩, 另一个是猎杀狮子的圣松。 宝座后面的绣花帷幕与墙 壁分离,与宝座下方向前 延伸的地毯,展现了空间 的连续性。在这件作品中 扬·凡·艾克对每个细节的 描绘都非常的细致,从人 物身上的盔甲、衣料的花 纹,到柱子木料的纹路, 均注入超乎寻常的精致细 微效果。
《阿尔诺芬妮
《宫娥》
根特祭坛画》欣赏:这件作品准确来说应该是凡·艾克兄弟所作,即胡伯特·凡艾克 (1370—1426年)和扬·凡艾克(1385/90—1441年)两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 德向胡伯特·凡艾克订制祭坛画,即非常著名的《根特祭坛画》然而他绘制了十年还未 完成便去世,这幅作品的后期由其弟弟扬·凡·艾克继续完成。《根特祭坛画》是一组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 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洛林大臣的圣母像》便是《根特祭坛画》的一部分。 由于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因此凡艾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 始人。这件作品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 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它分成上、 下两段和左右两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两旁是圣母玛利亚和洗礼者约翰。两翼的内侧 是《合唱的天使们》和《奏乐的天使们》,外侧是亚当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 颂赞》,两翼左两侧是《骑士》和《裁判官》,右侧是《隐者》和《巡礼者》。在平日, 祭坛的两翼是闭合的,人们只能看到两翼外侧的画面。《根特祭坛画》的题材虽来源于 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 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艺术魅力。《根特祭坛画》 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 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
受胎告知》属祭坛画,最初为梅罗德收藏,故又 称《梅罗德祭坛画》,全画分三个画面:中间为 主体画,描绘天使驾临玛利亚的闺房传达上帝旨 意;耳幅分别是供养人英加布列赫特夫妇像和圣 徒约瑟木匠像。画面虽工整细腻,但画家并不着 意于人物精神刻画,也不紧扣情节表现,天使仅 作告知手势,而玛利亚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地 在读圣经。画家更着力于借宗教故事,描绘人物 的生活状态和环境道具,真实生动地刻画各种生 活用品的质感和环境的空间感,显示出尼德兰传 统细密画的深厚写实功力。从人物周围的各种用 品和摆设及透过门窗远处街景描绘,可见静物画 和风景画的成就,它奠定了后来的独立静物画和 风景画的基础
《耶稣诞生》
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 1390—1441)尼德兰画家, 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 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 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 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 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 1390年,扬·凡·艾克出生于 荷兰马塞克城,是尼德兰绘画 的奠基者。1425年扬·凡·艾克 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 师,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 等地。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 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 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 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 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
扬·凡·艾克的作品体现了尼德兰文艺 复兴美术注重细节的特点,同时,细 节的背后隐藏着象征含义。扬·凡·艾 克也促进了尼德兰肖像画 的发展。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很可 能是作为两人婚姻的见证而作的,男 主人公是一个银行家。特别是墙上的 凸面镜反射出屋内的一切以及从 门 口进来见证这场婚姻的人们。头巾, 衣料,小狗的毛等等,一丝不苟。 扬·凡·艾克改进了油画技术,从而使 得作品的现实主义得到加强。不能 忽视,这些繁琐的细节的背后蕴藏着 寓言般的含义。 画面的每样东西都 不是随意安排的,背后都有其特定象 征含义和来历。比如窗台附近的桔子, 在16世纪的北欧,桔子是从南欧甚至 南美洲进口 的,因而价格很贵,不 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所以这也是标 志着银行家身份的物品。在园林艺术 史上,导致北欧修建温室来培养来自 南欧的作物。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康宾(Robert Campin1378-1444年)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 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 教法,却通过某些细节描绘,使画面上流露出市民生活的 情趣。但是在尼德兰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景画,画家在 《受胎告知》 中通过窗子描绘了窗外的风景,可谓尼德 兰最早描绘街景的例子;在《耶稣诞生》的右上角描绘了 阳光下的美丽风景,由城堡、湖泊、道路和房屋,虽然这 些风景并非实景写生,大多数系假象,我们从中却可以看 出后来形成独立绘画体裁的尼德兰风景画的端倪。
画中描绘耶稣的门徒们从十字架上降下 他的尸体情景。构图依凸形框布置人物, 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十个等身大的人物 充满画面。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既同 有的悲怆气氛,又有符合各自性别、年 龄、身份和个性的特点,呈现出整体 的戏剧性效果 。
《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油画;纵66 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油画; 厘米,横62厘米;作于1433-1434 年;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欣赏: 《洛林大臣的圣母像》欣赏:这件 作品是扬·凡·艾克应自1422 年起就 担任波戈涅和布拉邦特大臣的尼古 拉·洛林之邀,为波戈捏的奥童主教 堂而作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我们 可以看到天使加冕的圣母和圣婴, 也可以看到捐赠者本人跪在左侧。 这件作品依然沿用了扬·凡·艾克作品 所特有的特点。画中的环境和人物, 总是从各个细节仔细研究过,从梁 柱的装饰到大臣衣服的刺绣,从地 板的花纹到背景的花卉、禽鸟和植 物,鉅细靡遗,无一例外。赭石色 和棕色的整体色调上,跪凳的蓝色 布幔和圣母长袍的红色特别醒目。 近景中两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均按 中心透视法绘成,底墙上三个拱门 呈现出户外优美的景致。画面中人 物所处的内部空间各个不同,而且 同一画面所朝向的外部空间也无一 雷同,如此的布局给予绘画深度和 广度空彩;纵27.5厘米,横21.5 厘米;作于1437年;藏于德国德勒斯登绘画陈列馆。 《三连祭坛画》:这件作品也是扬·凡·艾克的著名作品。 整幅作品以坐在教堂宝座上抱著圣婴的圣母形象作為画面 的中心点。宝座上的圣母所处的教堂内部,是按完美的前 景透视法绘製而成的,投影点就在画面中心,和连接基柱 以及拱顶的对角线条交叉点之上。 这件作品虽然是三连 画,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一个完整空间幻象。这一个完整 空间不仅来自透视结构,而且也来自华盖和圣母背后的帷 幕。扬·凡·艾克画的华盖和装饰帷幕,从未有过靠在底墙 上的,而是与之分隔一段距离,以至於在它们之间似乎有 空气在流动著,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一个完整空间的存在。 作者采用微细的光芒笼罩环境,金黄色的光线似乎在轻抚 著圣母和圣婴的形象。两个形象虽然处於灿烂绚丽的各种 装饰和包围著他们的建筑框架、柱顶、地毯和华盖裡,在 这些各式各样精雕细琢的环境当中,却仍然不失其庄严华 贵的风采。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尼德兰一词意为 " 低凹的土地 " ,它所指的地区,大体包括现今的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 尼德兰的美术活动最初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 14 世纪时有许多尼德兰美术 家受雇于法国宫廷,他们除了将尼德兰的美术风格带到法兰西外,同时也接 受流行于法国的意大利美术风格的影响。百年战争 (1337--1453) 之后,勃良 第首府迁入佛兰德斯境内,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开始在改造和发展晚期哥特 式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佛兰德斯是 14 世纪尼德兰美术家主要的活动区域。在那里他们曾用绘画、雕 刻来装饰教堂、宫廷和市政建筑,但这些作品大多遭到破坏,遗存极少。 14 世纪末,尼德兰出现了著名的雕刻家斯吕特 (Claus Sluter ,约 135/1360-1405) 。有关他的生平和早期的美术活动已无从考查,然而他为第戎修道院 所作的精美雕刻《摩西井》,以出色的写实技巧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摩西 井》作于 1395--1403 年间,原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基座,呈六边形,每边 装饰有比真人还大的先知雕像。其中有手执诫律的摩西,魁伟庄严的大卫以 及秃顶的以赛亚等人。这些人物雕像个性鲜明,艺术手法简洁写实。饱满健 壮的形体,流畅飘逸的线条,使其成为尼德兰雕刻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并给 绘画艺术以有力的影响。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最初的奠基人是凡 · 埃克兄弟。他们绘制的《根特祭坛 画》 (1415--1433) 是尼德兰早期文艺复兴美术中著名的杰作。
胡伯特·凡·埃克(Hubert Van Eyck,约死于1426?)和扬·凡·埃克(Jan Van Eyck,约1380/1390--1441) 15世纪尼德兰最具革新精神、能同意大利的马萨乔相提并论的大画 家,要算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约1380/1390--1441)。他比罗 伯·康宾更加有名,对油画技术的发展的贡献更大,被人们称为油画的 发明者。他同他的兄长胡伯特·凡·埃克(Hubert Van Eyck,约死于 1426?)共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根特市教堂画的《根 特祭坛画》。杨·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 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 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 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 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