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概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端是由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 年)为表征的,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意大利半岛濒临地中海,它是西欧与东方贸易的重要枢纽。
早在12、13世纪,随着十字军东征,以手工业和毛纺业为主的意大利经济便迅速发展起来,一批独立的、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出现,城市中新兴的市民阶级和商人也形成和壮大起来,新兴阶级对文化艺术有新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应当摆脱中世纪封建神权的禁锢,开始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吸收养料,新的艺术风尚和审美趣味在城市中出现了。
美术中的新倾向,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
中世纪艺术家的任务是,先向前辈学习表现宗教人物的种种程式,然后用这些固定的程式去描绘各种宗教故事和形象。
他们从来不关心现实生活,仅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新时代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继承前人的创作模式,他们开始对周围的现实生活发生兴趣,以一种新的、求实的眼光努力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开始描绘有血有肉的人,并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重新发现了能体现这种写实精神的因素。
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他们从古代艺术里吸取营养,探索造型艺术规律。
经过15世纪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努力,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等科学法则逐步确立起来,至16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些理论和实践发展成为一整套科学的绘画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对以后欧洲写实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艺术家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他们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
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
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归结起来,艺术作品内容的世俗化.技法的科学化和审美的理想化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造型艺术的重要待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归纳为:确立了科学的绘画体系,建立了古典艺术规范,产生了大批富有探索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作品和艺术理论著述。
依据意大利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进程,我们把它分为开端、早期、盛期和晚期四个阶段。
开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从中世纪向新时代的转变和过渡,新的写实因素开始出现。
早期文艺复兴最大批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精神和因素的探索阶段。
尽管这时的艺术还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规范,却能体现出艺术的真挚和纯朴。
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艺术最辉煌的时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新的古典艺术规范建立,绘画技法发展。
晚期文艺复兴是一个探索艺术新风格、突破盛期艺术规范的过渡时期。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开端(13、14世纪) 12、13世纪,十字军的远征疏通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通道,意大利扼地理之要,操纵着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等城市出现了大量集中与分散的工场手工业作坊,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世俗文化,造型艺术在这时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尽管与哥特式雕塑的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古代罗马艺术的普遍关注是产生新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家中最早表现出对古典艺术的兴趣的是尼古拉·皮萨诺(约1220—1284)。
他是活动在比萨的著名雕塑家,主要成就反映在为比萨大教堂设计的布道坛的雕刻上。
皮萨诺在布道坛的浮雕上表现上《基督降生》、《博士来拜》、和《基督受难》等圣经故事,人物造型都显得庄重典雅,衣纹处理厚重而有质感,层次变化丰富,明显带有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痕迹。
就内容而言,这件作品并没有原则上的进步,然而皮萨诺却采用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一目了然的艺术语言,使宗教的抽象概念成为物质的具体形象,这样的形象意味着对现实主义的直接感受和高度的造型表现力。
正是在这一点上皮萨诺割断了和中世纪传统艺术的内在联系。
在绘画上的两个代表人物则是奇马布埃(约1240—1300)和杜乔(约1250—1318)。
奇马布埃的作品以壁画为主,保存下来的不多,他的祭坛画《圣母子》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宝座基部的四位先知形象则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加以描绘,这在13世纪的绘画中是首创性的。
但是以拜占庭镶嵌画为师承的奇马布埃不可能成为新绘画的典型。
13世纪与14世纪的绘画是在一些地方画派的发展中得以发展、确立的,在这些地方画派中,佛罗伦萨画派和锡耶纳画派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杜乔是锡耶纳画派的创始人,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
1308年他受托绘制锡耶纳教堂主祭坛画,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多页式双面祭坛画。
祭坛正面是大幅巨制《光荣圣母》,四周和背面分层绘有59个圣经故事画面。
杜乔采用富丽高雅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成功地将拜占庭艺术的庄严感与锡耶纳的神秘性杂揉一处,突出了画面的抒情效果。
杜乔也迷恋拜占庭艺术,但他并不像奇马布埃那样墨守成规。
杜乔的作品是将现实的因素与童话式的虚构结合在一起,同时掺入细腻的抒情。
完美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节奏是他绘画语言上的两个特点。
同时杜乔还擅长讲述故事,他那单纯而鲜明的表述与当时流行的逻辑混乱的宗教寓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具有生命力。
乔托(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曾在奇马布埃的作坊当学徒,13世纪末曾去罗马学习,受到过皮萨诺的影响。
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
乔托的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在罗马、佛罗伦萨和帕都亚都遗留下了他的作品,壁画的内容虽然大多是圣经题材,但乔托却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理解它们,并按照现实生活的人物来表现宗教故事。
但乔托所塑造的还是典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人的形象,他使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现在他创作中,如著名的壁画《逃亡埃及》,好象是一幅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是发生在一家普通农户家中的故事,一点也没有宗教的神秘感。
为了表现真实的生动场面,乔托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则拉开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他竭力用线条透视原则结构起一个确切的三度空间。
乔托没有掌握科学的透视知识,但却用极简陋的方法取得了对当时美术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成果。
同时,乔托笔下开始出现具有体积感的圆形人体,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人体均贯穿着充分真实的重量感。
尽管乔托的写实技巧还显得比较幼稚、生硬,但却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在创作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以后几代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
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等,这些都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课题。
乔托所创立的现实主义原则超越一般技法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15世纪) 乔托确立了绘画的现实主义原则,但他并没有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派继承了乔托的传统,将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5世纪初叶,佛罗伦萨由大银行家及各行会的代表人物组成的政府委员会控制。
30年代,由于政变银行家柯西莫·美第奇取得了控制权。
从1434年至15世纪末叶,佛罗伦萨便一直处在美第奇的控制之下。
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享有继承权,他们用黄金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威望,同时庇护文学艺术的开明措施对于取得政治威望也起了不小作用。
佛罗伦萨在这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人文主义的学术和艺术也得到高度发展。
以反映世俗生活为已任的艺术家为了要正确表现人体,对解剖学产生了兴趣,而正确的空间表现则需要严格的透视画法。
于是在佛罗伦萨首先体现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杰出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开始抛弃中世纪艺术传统,进行大胆的艺术改革,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
这时的佛罗伦萨已经成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宇宙观的策源地,在这里产生了新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1452年拜占庭帝国被土耳其人所灭,大批希腊学者从君士坦丁堡逃到佛罗伦萨,也带来了大量的手抄本。
同时在意大利本土也发掘出各种古代的废墟遗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给予文艺复兴以强烈的影响。
15世纪的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们普遍崇拜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努力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渊博,熟悉美术,擅长评论。
他们的不懈努力进一步促成了一种入世的宇宙观,并藉此打击教会的威望与神话。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
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
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最初从事于雕塑创作,后与多纳太罗同赴罗马研究古代艺术,最后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
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顶呈八角形,跨度42.2米,属当时欧洲最大的穹顶。
为减弱穹顶对支撑的鼓座的侧推力,布鲁内莱斯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骨格券,八边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结构,与顶上的采光亭连接成整体,这座大教堂总高107米,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这个穹顶在西欧的建筑中是史无前例的,中世纪最宏伟的穹顶也不过是覆盖着内部空间的穹顶,而不会在建筑结构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座壮丽的新教堂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胜利,因此它也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
从帕特·奎里法宫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布鲁内莱斯基的革新,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更坚决地摆脱了中世纪的羁绊。
在建筑物立面的结构上,布鲁内莱斯基采用了壁柱柱式,为了把大厦分成两层又采用了全檐部的柱式,这样古典的柱式体系就决定了建筑物的比例、分划与造型。
这是文艺复兴时代城市府邸中柱式的最早运用。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出世俗精神。
与多纳太罗几乎同时的还有一位著名雕塑家叫基布尔提(约1381—1455)在佛罗伦萨举行的一次为洗礼堂铜门浮雕设计的竞赛中,压倒了对手布鲁内莱斯基而名声大振。
基布尔提出身于手饰工匠家庭,熟练掌握了青铜制作技巧。
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个框内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内容,每一个故事的表现都充满着统一、流畅的节奏感。
他没有把圣经上的以撒刻划画成一个惊恐的孩子,而是刻画成一个漂亮的古希腊的年轻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