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沉默螺旋”学生姓名:***学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专业:2010级工商管理2班学生学号:************指导老师:***指导教师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日期:2012年6月25日【摘要】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在The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几个基本的假设,这几个假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同时出现,这就会为沉默的螺旋在生活中反复出现提供了条件,今天我们简单介绍沉默的螺旋理论之后就主要选取生活中的案例来分析沉默的螺旋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进而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
让理论用于实践,揭示实践。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生活案例社会问题【正文】一,沉默的螺旋理论(一)理论内容“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i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如下: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便倾向于大胆地表达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
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一来,他们越倾向于继续保持沉默。
几经反复,便形成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这样的循环,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二)理论假设1,害怕孤立。
大多数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此,当他们持有所谓“劣势”观点时,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对害怕孤独的反映,为了避免孤独,很多人会宁愿放弃自己的观点,选择更优势的观点。
3,对意见气候的准确判断。
什么样的意见处于优势,什么样的意见处于劣势。
二,生活中的沉默螺旋(一)从邓玉娇事件看司法公正1,事件过程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小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主动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
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死者名叫邓贵大,今年44岁,是野三关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另一名伤者叫黄德智,以前是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今年年初抽调到招商办工作。
另一名工作人员也是邓贵大的同事,他们三人均工作在同一间办公室。
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后,因死者邓贵大原系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故被称作:邓玉娇刺官案。
ii2,事件中的沉默螺旋邓玉娇案发后,网络上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
2009年5月31日,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认定邓玉娇“防卫过当”,移送检察院起诉。
巴东县纪检委则开除黄德智党籍,县公安局对其治安拘留,未予刑事拘留更未逮捕。
2009年6月5日下午,邓玉娇两位来自湖北的辩护律师收到巴东县法院依法送达的起诉书。
检察机关认为邓玉娇具有防卫过当、自首等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
网民继续声援支持邓玉娇。
但也有人认为法律为大,她防卫过当刺死邓贵大,被起诉是合情合理的,不能因为对方是官员,政府就屈服于网上的压力。
湖北省巴东县人民法院16日上午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邓玉娇案”,并作出一审判决。
巴东县人民法院认为,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
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案发后,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
经法医鉴定,邓玉娇为心境障碍,属部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据此,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3,从事件中看司法公正近几年来这样类似的案件层出不穷,包括“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等,和邓玉娇案一样,都是在经过网络热议的压力下,司法开始重视,并迫于公众的压力逐步完善或改变不合理的判决,直到最后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
这就是一个沉默的螺旋的过程,网上支持邓玉娇的人占绝大多数,这就形成了对邓玉娇有利的环境,之后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司法也开始进入螺旋,为给大多数人一个交代,重新审视案件。
但是,法律制度非要在这样一个螺旋效应中才能略显公平吗?法律应不应该陷入这种螺当中呢?如果主流意见是正确的话,这种螺旋自然是好事,但如果主流意见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司法还能不能顶住公众的压力来进行公正的裁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司法随着沉默的螺旋来左右摇摆正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事实上,最不能够受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的正应该是法律,这才是法律成熟的标志。
(二)从五道杠少年事件看大众媒体1,事件过程武汉市少年黄艺博一年级下学期成为班长,年年连任。
二年级入队佩戴“二道杠”。
三年级晋升“三道杠”、“四道杠”。
2009年10月,在武汉市少先队总队委的竞选中,黄艺博当选为常务副总队长,佩戴上“五道杠”。
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读《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
2,事件中的沉默螺旋“五道杠”少年过于老成正统的形象和充满官气的话语,使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将其当做热点话题进行了大量报道,网友们开始在微博、贴吧上发表意见,韩寒、孙云晓、柯云路等社会名人也发表文章对该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随即,《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人民日报》等传统纸媒也对其进行报道和评论。
大多数网民都认为是父母的威权教育导致孩子早熟;“五道杠”是虚荣、浮华的表现;黄艺博是社会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向童真世界蔓延的“病态”产物,甚至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参见《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5期)。
这种“一边倒”的意见倾向大肆渲染他的“官”性,并将其视作反讽现实的标本。
iii我们可以看出,对黄艺博“官”气的批判、将其作为大众对现实世界权力至上、官僚主行的不满情绪的宣泄口已经形成了“意见气候”。
少数意见如“五道杠”有助于竞争性教育,黄艺博的德育很成功等受到周围主流意见的压制,被陷入孤立状态,最后不得不屈服并退出舆论舞台。
这可以用当今社会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证明。
于是,“五道杠”少年的教育就成了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角逐中,黄艺博被喧嚣裹胁,又如孤舟般隔绝。
其中《南方周末》报道说:如今,一切已变得不同。
“所有人都在曲解我们。
”47岁的黄宏章在狭长的客厅里踱步,仿佛这样才能减轻他的愤怒,“我们每一次回应只换来无休止的谩骂。
”5月1日,劳动节假期,一条匿名短信稍稍扰乱了黄宏章的心绪——“你的儿子很出名呀!”黄问:“你是谁。
”对方说:“我是谁没关系。
”这个不祥的预感随着次日中午黄艺博在电脑前的一声惊叫而应验。
此时,他的QQ 正被海量请求添加,照片也被加工成各种形象疯传于网站与论坛。
人们对黄艺博表达着厌恶,认为他是功利主义教育下失败的象征。
黄艺博的脸色逐渐发青发白,手也有些颤抖。
闻讯赶来的黄宏章关了电脑,但仍然无法让他脱离恐惧。
黄艺博一会儿木然地问父母这是怎么回事,一会儿喃喃自语:“为什么这么说我?我不是坏孩子。
”吃午饭的时候,黄艺博一口未动就往外走。
母亲马晓丽心疼,就把一袋饼干塞到他书包里,但黄艺博却背着她悄悄拿了出来。
马晓丽把儿子送到公车站,回来想着不放心,哭了。
纷至沓来的记者把黄宏章和马晓丽赶到崩溃的边缘。
在最初的那几天,舆论尤其是互联网将黄宏章夫妇形容成一对急功近利、刻板虚荣的旧式父母,“罪名”是操控并炒作儿子黄艺博。
他们选择躲避,常常要凌晨才回到家吃晚饭,觉也只能睡半宿。
iv3,从事件中看大众媒体我们从报道中能看出,大众的观点究竟是不是正确的?这样一种观点的形成正是沉默的螺旋造成的。
在这一事件中,大众媒体的舆论报道开启了这个螺旋,大众开始旋转,最后形成了铺天盖地的骂声,而事实上,真实的一面被掩盖,或者被扭曲,黄艺博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则成了这场螺旋的最大受害者。
网络传播中,某事件一旦触及潜藏在网民心里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就会成为某一概念(如“官二代”、“富二代”)的符号或象征,这些情绪一旦找到宣泄口并爆发,则又会形成一层极端的“意见气候”,这一点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关于“富二代”特权化概念的抽离和集中报道,钱云会案中被符号化的“手表”,药家鑫事件里对“大学生”杀害农民行为的抽象化和“全民狂欢”式的喊杀声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而“五道杠”少年事件中对于教育的不满这一意见气候更加突出,使媒体为了避免孤立不得不将忠于事实真相让位于忠于网络民意。
但是,大众媒体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众媒体是沉默的螺的引导者而不应该最后沦为这一螺旋的奴隶。
对于事件真实的报道,而不是随着主流意见的改变而改变,因为主流意见未必是正确的。
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效应形成得更加快速,因此,大众媒体更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自己的本性,做好真实的报道而非随波逐流。
(三)从人民代表大会中会议情况看政治活力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氛围现状人民代表大会参会人数达几千人,但近几年,在整个会议中,发言或提出异议的人凤毛麟角,敢于持反对意见并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大代表更少。
导致即使不恰当的决议最终因为极少人提出反对而通过。
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开会的效率,但实际上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会议中的沉默螺旋会议本身的作用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人数太多的会议会更加重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在当今社会中,害怕孤立和从众心理仍是大多数人的基本特征,在比较沉默的会议现场,即使个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意见气候是沉默的,所以,一个人的意见就显得相当孤立,那么多数人会继续选择沉默,而沉默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反而会融入沉默的意见气候中,这样会让更多的人陷入沉默,最后,会议会毫无意义可言。
而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就是这样一个现状,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总体仍然呈现较沉闷的氛围。
3,从沉默的螺旋看“政治活力”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人数保持在3000左右,在这样一个重大会议上,一个人的发言会极端孤立,沉默螺旋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人民代表大会是政治性极强的会议,综合各种因素,代表们会宁愿选择沉默。
那么决议草案和治理国家的一些重大策略并不能通过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来很好地解决,沉默的螺旋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