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电离辐射防护教程 夏益华 8第六章 辐射防护体系与基本安全标准
高等电离辐射防护教程 夏益华 8第六章 辐射防护体系与基本安全标准
防护体系的建立基础
简单的线性无阈假定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 作用:
可以对人体器官或组织内的剂量在器官或组织内进行 平均;
对不同时间接受的剂量可以相加;
对来自一个源的剂量可以认为与来自其它源的剂量无 关。
在上述对随机性效应采取线性无阈的剂量—响应的假 定下,实际上表明在任何防护水平下都必须接受某种 有限的危险,不存在零危险的方案。这就形成了 ICRP目前的防护体系的基础。
排除—:天然源; 豁免—:人工源。
两个相关概念——排除和豁免
有些源是基本上无法控制的,例如地面宇宙射线与体内 40K, 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排除在法规文件的范围以外因此“排 除”把所有“本质上不可控制的”照射留在管理体系之外, 而“豁免”是对那些只产生微小剂量而不值得管理的实践 或源免于管理。 目前比较公认的豁免准则为: (a)被豁免的实践或源对公众成员在一年内造成的有效剂量在 10µSv量级或更小; (b)或者从事该实践一年所待积的集体有效剂量不大于 1人· Sv 或者防护最优化评价表明豁免是最优化的选择。
主要内容
辐射防护体系的形成及建立基础
防护体系的基本目的 防护体系基本组成 防护体系的核心:辐射防护原则 防护法规体系监管的范围
我国的基本安全标准
辐射防护体系的形成及建立基础
国家级防护组织最早出现在1913年。后来在1928年的
第二次国际放射学大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 会,当时的名称叫:“国际X射线和镭防护委员会”。 1950年,它进行了改组,并改名为目前名称:“国际 放射防护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医疗照射
医疗照射限于作为其本身的医学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组
成部分的个人所受到的照射,以及知情并愿意在诊断
或治疗中帮助扶持病人或使之舒适的人(不是职业照 射)所受的照射。医疗照射不包括个人所受的其它源 的照射,如诊治别人时的杂散辐射照射,也不包括任 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 者所受的照射在系统中亦按医疗照射同样处理。
考虑补救行动。 这些水平的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或没有结果的工作,有助于有效利 用资源。
剂量限值(限值、约束、参考水平)
(2) 参考水平
记录水平
由运行管理或国家管理部门制定,超过它的值记录下来以排 除意义不大的信息,主要用于职业照射中的人员和工作场所 监测。 由运行管理部门制定,假若被超过就要求进行就地调查, 主要应用于职业照射。
•
预防是要减少可能造成或增加辐射照射的一系列事 件的发生概率,它涉及保持所有运行与安全系统以 及相关的工作程序的可靠性。 缓解是万一发生了这类事件,限制和减少照射。它 涉及采用工程上设计好的安全系统及操作程序以控 制每一序列的事件,以便万一发生时能限制其后果, 缓解的安排不应限于干预计划。
三类照射
职业照射 医疗照射 公众照射
职业照射
工作中遭受的暴露而不问其来源。但由于辐射无所不
在,直接应用上述定义势将使所有工作人员均受到放
射防护的管理。
“职业照射”一词限于在正常场合下能合理地视作运
行管理部门负有责任的那些情况下在工作中受到的照
射。
为了给出一些实用的引导,委员会建议只对以下 情况才要求天然源的照射包括在职业照射之内。 (a) 审管机构已宣布应注意氡气并已指明有关的工 作场所的那些工作场所内的操作。 (b) 操作与贮存通常并不视为放射性物质,但含有 显著的痕量天然放射性核素,并经审管机构认 定的那些物料。 (c) 运行喷气飞机。 (d) 宇航。
出版物 出版物
出版物 出版物 出版物 出版物
1959年 1964年
1966年 1977年 1990年 2007年
防护体系的基本目的
辐射防护的基本目的是在保证不对伴随辐射照射的 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 保护。具体来讲,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 接受的水平。
剂量限值(限值、约束、参考水平)
(2) 参考水平
许多辐射防护决策可以标准化,这样就不需要针对各个情况重复评价和决 策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一些可测量的或可评价的量来 作为整个评价的替代物。这样一些值就称为参考水平。
参考水平包括:
记录水平(高于它们时结果应当记录下来,低于它时被忽略) 调查水平(高于它们时应当对结果的起因或含义进行考查) 干预水平(某种确定的补救行动所避免的剂量)高于它时应当
保护人类健康
防护体系的建立基础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是制定防护标准的基础:
第一种是辐射的确定性效应。包括主要因细胞丢失导致 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丧失(如:红斑、坏死),这些效 应由大剂量照射引起,并且对它们来说存在有阈剂量, 其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大小而异。 第二种是在照后很久才显现出来的各种随机性效应,包 括癌症危险的增加以及由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所推论的遗 传疾患的增加。这些随机性效应看来没有阈剂量存在, 并且可能于小辐射剂量照射(1Gy的很小一部分)之后发 生,而且其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关。
剂量限值相关说明
剂量限值应当只适用于实践的控制;
超出剂量限值将使指定的实践带来附加的危险,而 这种危险可以合理地描述为正常情况下“不可接受” 的;
实际的剂量-响应关系不存在一个阈值; 不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 不能作为防护体系严格程度的唯一度量。
两个相关概念——排除和豁免
适用于: ( 1 )该源在正常与事故情况下所致的个人剂量 与集体剂量都很小; ( 2 )没有合理的控制方法能使个人剂量及集体 剂量明显地减少。
防护体系的基本组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对可能受照情况的描述 对照射类别的区分 对受照人员的区分 剂量评价的分类 防护原则的准确阐述 对需要采取行动的,或要进行评价的个人剂量水 平进行描述
⑦
对辐射源安全状态的描述
辐射防护原则
防护体系的核心——辐射防护原则
正当性 最优化 剂量限值与约束
防护最优化原则
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 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到照射的情形下其发生的 可能程度,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应当全部保 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这一程序应当受 到限制个人剂量的约束(剂量约束),对潜在照射则 应受到限制个人危险的约束(危险约束),以便限制 内在的经济和社会判断容易带来的不公平(防护的最 优化)。 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两类活动:
(1)实践——通过选择而承担的一种会引起总剂量增加的人 类活动。核医学手段的应用,建立核电厂是 实践的例子。 (2)干预——为了降低照射而针对辐照所采取的一种活动。 对现有住房进行降氡改造是干预的例子。
实践与干预都需符合正当性原则,其防护也应符
合最优化原则; 干预的途径:源、途径、人。
我国的基本安全标准
四个层次 两类活动:实践与干预 三类照射
四个层次
标准规定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
第1层次
一般要求,是覆盖标准整个适用范围的
第2层次
主要层次,是分别针对实践和干预两种情况的
第3层次Βιβλιοθήκη 详细要求,是分别针对各主要具体使用对象的
第4层次
附录 ,规定了有关限值和参考或指导水平,以及术语的定义
由国家管理部门制定,应用于公众照射中由某种具体的措 施所可以被避免的剂量,通常是强制性的。 由专业机构制定,应用于患者的剂量或放射药物的摄入量, 假若该水平一贯性被超过,就要求进行就地评查。
调查水平
干预水平
诊断参考 水平
剂量限值相关说明
个人受到所有有关实践联合产生的照射,应当遵守剂 量限值,或者在潜在照射情形下遵守对危险的某些控 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从这些实践来的 在正常情况下被断定为不可接受的辐射危险。不是所 有的源均能在源的所在处采取行动施加控制,所以在 选定剂量限值前应先规定哪些源应包括在内作为有关 的源(个人剂量限值)。 利益和代价在群体分布的不一致性,满足了正当化和 最优化,还必须对个人当量剂量进行限制。
正当性原则
涉及照射的实践,除了对受照个人或社会能产生足够 的利益可以抵偿它所引起的辐射危害的,就不得采用。 (实践的正当性) 实践的利益>付出的代价
利益:社会的总利益 代价:社会的总代价(经济、健康、环境、心理等)
利益和代价分布不均时,所有可能的方案中选最佳方 案;可行性分析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
公众照射
公众照射包括职业照射及医疗照射以外
的所有其它照射,来自天然源的照射是 公众照射组分中远在其它组分之上的最 大的一项,但不能因此认为有理由可以 对较小的但较易控制的人工源的照射给 予较少的注意。
潜在照射
•
预期不一定受到但可能遭受到的照射叫潜在照射, 它可能由源的事故或由具有或然性质的事件或事件 序列。 对潜在照射的处理,应作为用于实践的防护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预防与缓解。
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安全标准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二零零七年建议 书》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03号出版物) 发布:2007年,代替ICRP 60 报告 《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 (GB 18871-2002) 以ICRP 60 报告为基础的六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基本安全标准》为 参考编写的
防护体系的建立基础
ICRP认为,根据目前现有的科学证据,对随机性效 应采取线性无阈的剂量—响应关系是最合适的假定。 但必须要明白,这个假定的得出虽然与目前的科学资 料有关,但它必竟不是一个纯技术性假定,它主要还 是一个管理性假定。它目前虽然受到不少挑战,但是 在辐射防护关心的低剂量水平下,也不可能对直接的 流行性病学观察资料进行认证或否定,因此也不可能 根据流行性病学调查资料来对它作出认可或否定的结 论。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致癌机制的研究,特别 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