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役。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据此可知,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 A. 贵族子弟成为参战主力 B. 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C. 秦国推动本国军事变革 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2. “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
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 ) A. 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B. 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C. 杜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 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 3.据此可知,唐朝( )A. 外戚专权严重威胁皇权 B. 嫡长子继承制实施困难 C. 皇位继承秩序出现混乱 D. 政治动荡加剧王朝衰落4.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
这表明雍正皇帝( ) A. 推祟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 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 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 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5.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
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
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C.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D.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6. (资料来源:《中国年鉴》 表格说明( )A. 晚清时期地方实力增强B. 民国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C. 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关税D. 地方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7. 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
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 ) A. 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 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愿望迫切 D.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8. 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
他指出在冷战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积极争取“间接同盟军并与中间地带国家合作。
这一外交理论( )A. 探讨缓和冷战格局的可能性B. 试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C. 致力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D. 表明中苏同盟出现了裂痕9. 苏格拉底曾经批评雅典的法律过于随便,以致人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已经被判刑的犯人在逍遥自如地闲逛;不少被判刑的思想家,包括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斯、狄亚戈拉斯、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等在被判刑后就选择了逃跑。
这一现象说明( ) A. 直接民主忽视个人权利 B. 法治精神未得到广泛尊重 C. 地方风俗习惯超越法律 D. 公民权利不受城邦的限制10. 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为了令画作更传神,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以了解人体结构;画家乔托则运用解剖、明暗和透视法等科学手段作画。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探索精神( ) A. 挣脱了中世纪的愚昧迷信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受到近代医学发展的启迪 D. 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启蒙精神11.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深受机器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制约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已经把“财富”这一昔日圣徒们随时可以抛掉的“轻飘斗篷“,变成禁锢人性、污染灵魂的“铁的牢笼”。
这一观点说明( )A. 欧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 文化堕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C. 资本主义生产对人性的摧残D. 对德国经济发展落后欧美的哀叹12. 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观察不明飞行物(UFO )的热潮,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想象类似共产主义的侵略已经开始,他们希望外太空更高等的生物来到地球拯救人类和平。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冷战导致普退社会焦虑 B. 战后空间技术取得明显突破 C. 英苏激烈争夺世界霸权 D. 美国民众对苏和解愿望强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车站,和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火车站一样,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服务区。
隋唐时期邮驿事业发达,驿站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传递,又传达紧急军事情报,还兼管接送官员、物品运输等。
宋代实行“驿”“递”分立,邮件文书传递和接待过往官员的职能完全分开。
明太祖对官员的转驿特权有严格限制,严格规定接送范围,不符合条件者不得“拉自乘驿传船马”。
清代驿站制度完备,管理严密,严禁驰驿人员骚扰驿站,提高通信效率,扩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邮驿。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材料二 1830年铁路工业开始启动之后,一批称得上“蒸汽殿堂”的火车站拔地而起。
全世界范围内兴建了上千座火车站。
美国的火车站普遍建于城市中心,位于社区中心的车站挤满了“退休绅士、各类闲人、高谈阔论的演说家和哲学家”。
在欧洲,虽然在城市中心修建火车站的计划遭到反对,但古老的约克镇也不得不自破城墙迎接“铁马”。
科隆火车站也与历史悠久的大教堂毗邻,即便有的火车站没能建在中心城区,在它周围也会很快形成一片崭新的重要城市区块。
--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从根本上改善铁路服务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全新铁路网计划蓄势待发。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中国开始建设时速超过 200公里的全球最大高铁网络。
在政府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中国将建设四横四纵的国家级高速铁路网络。
--摘编自沃尔玛尔《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到明清时期释站的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邮释制度相比,指出近代西方火车站在职能上具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高铁网络的目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72年,一批年铃在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沙重洋,踏上美国土地。
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成绩优异。
由于顽固派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为名对“留美幼童”进行诋毁和攻击,导致他们在留学第十年被清政府严令召回,功亏一匮。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于1882年从上海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信中写道:“人潮环烧,但却不见一个亲友。
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一失望的一群。
……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
行程缓慢,使我们暴露在惊异、嘲笑的人群中。
……为防我们脱逃,一队水兵,押退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
……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了我们的命运。
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些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摘编自钱钢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予以评析。
(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15.材料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
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
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
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
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
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
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
16.材料一战前,所有领先的欧洲国家都在青年人刚刚成年时把他们送去接受军事训练,然后便把他们作为预备役军人保留在国家部署中,直到行将步入老年。
德国军队中应召入伍的士兵在完全成年的最初两年穿着制服,被有效地关在兵营里。
服役期满后的第一个五年里,他们被要求每年返回所在部队的预备役单位中接受训练。
到了39岁时,他们被召入第二级预备役中,即所该的“乡土防卫队”。
到45岁,被召入第三级预备役中,称“乡土突击队”。
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也有类似的制度。
其效果是在欧洲文明社会内部保留了一个数以百万计曾经肩抗来复枪并学会服从命令的壮年所组成的隐性的军事社会。
--摘编自约翰•基根《战争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兵役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种兵役制度对欧洲的影响。
17.材料1880年,应船政大巨吴赞成之聘,曾是福州船政学堂驾驶学堂第一届优秀毕业生的严复回母校担任教习。
但因官阶太低,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所以职微言轻。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1885年开始,连续八九年间,严复参加了四次乡试,以博取一个举人的功名,增加一点说话的分量。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都铩羽而归。
屈服于考试的压力,四次秋闱,四次落第,这被严复视为一生中洗刷不掉的耻辱。
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1894年的甲午战争,多年经营的海军灰飞烟灭,大受刺激的严复开始了著述以醒世的写作,并以飞快的速度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摘城自赵柏田著《帝国的迷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热衷于科举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严复。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进入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和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农民逐渐成为战争主体,故排除A;战国时期,铁制兵器有所发展,但仍未普及,故排除B;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小农经济的地位逐步确立,战争的主体和方式变化明显,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区域。
涉及内容包括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的转型,以及由此导致的战争指挥、战争主体、战争方式、军事装备的系列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