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答案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答案

华大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A项,由第一段“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可知,本项正确。

B项,由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日’。

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可知,本项正确。

C项无中生有,“借历史人物之口所发表的议论,其内容比‘臣光日’和引前人的史论还要丰富、深刻”不正确。

原文第三段只是说“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并无比较之意。

故本项不正确。

D项,由第四段“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可知,本项正确。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A项,第二段段首提出本段观点“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然后引用《货殖列传》中的相关言论为例加以佐证,故本项分析正确。

B项张冠李戴,“着重举例论证了第三种形式”的分析不正确。

第三段中以“臣光日”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论证的是第一种形式,故本项分析错误。

C项,从结尾段关于研究史论结合这一史学优良传统目的与意义的相关论述可知,本项分析正确。

D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指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之一,举出其三种代表样式,总领全文;二至四段,具体阐释《史记》的“太史公日”,《资治通鉴》的“臣光日”以及史书注释等三种代表样式;结尾一段论述研究和总结史论结合这一特点的意义,总结全文。

全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逻辑性强。

故本项分析正确。

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A项,由原文中“太史公日”“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日’。

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可知,本项说法正确。

B项曲解文意,“因此在《资治通鉴》对于举贤用能的史实叙述得《资最多最精彩”不正确。

原文为“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

C项无中生有,“但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不正确。

作者说:许多人认为史书注释“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即作者认为史书注释也有理论含量,但不是选项中说的“作者认为其理论价值大于史料价值”。

D项于文无据,充分条件不成立。

4.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能力。

【解析】A项,小说题为“回乡”,并以“回乡”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了村人与将军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完整而曲折,故本项正确。

B项,“可见他也是这样认为的”的分析缺乏依据。

将军迟迟没有回乡,张婶在期盼中不乏一丝埋怨,因而说将军“忘了老家”“把我给忘了”,对此,“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仍不说话,咂巴着烟锅”,但并不能因此得出“可见他也是这样认为的”的结论。

C项,从“结构严谨”的角度分析子弹“还在脑袋里”的细节的作用,正确无误。

D项,小说中“将军”无名无姓,这种概念化的称呼说明将军不只是一个个体形象,还是一种群体形象,故本项正确。

5.①忠诚英勇:少年即参加革命,十八岁就当营长,战斗中英勇负伤,伤好后又随刘邓大军征战。

②重诺守信:答应回来看望乡亲们,生不能回来,死后也要回来。

③知恩图报:不忘乡亲们的救命之恩,几十年来汇东西、打电话问候乡亲们。

④淡泊低调:死前吩咐将骨灰悄悄葬在家乡,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

⑤一心为民:死前叮嘱乡亲们用种树的方式祭奠,绿化荒山,造福后代。

(每点2分,任意答3点给满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找出文中有关将军事迹、言行等的叙述或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将军的性格特点。

组织答案时,应采用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的形式,分条作答。

6.①手法上,以景结情,描写村子秀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富有诗情画意,为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使结尾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②情节上,照应前文“敌人放火烧山,将一座山都烧秃了”以及将军逝世前叮嘱乡亲们种树的细节,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③人物形象上,反映出村民对将军的思念与崇敬之情,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的高大形象。

④主题上,折射出革命老区军民的鱼水情深,有助于深化小说的主题。

(每点2分,任答3点给满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最后一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从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最后一段属于景物(环境)描写,写景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小说增添了美感,并且以景结情,使结尾含蓄隽永,回味无穷;从情节结构看,最后一段照应了前文敌人烧山以及将军叮嘱乡亲种树的细节,从而使小说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塑造看,这片树林是村民为纪念将军而栽种的,体现了村民对将军的思念与爱戴,也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的形象;从主题看,结尾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而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据此,分条组织答案。

7.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A项,由材料一“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历时69天的考察”、“‘雪龙’号本航次安全航行逾 1. 25万海里”以及“考察队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开展了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可知,本项正确。

B项曲解文意,“共有”“后两种首次使用”的理解不正确。

材料二开头为“大致有”,材料一中说“首次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等无人自治观测装备”,并不等于首次使用“冰站作业及水下滑翔机自主观测”的作业方式。

C项,由材料一“为探索北极中央航道的适航性积累了经验和基础环境数据”以及材料三“此次科考将深入北极中央航道地区,探索中央航道的适航性,为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支撑”可知,本项正确。

D项,由材料三“此次考察将……推进国家极地业务化体系建设,掌握海洋水文与气象、海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等的综合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可知,本项正确。

8.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等方面的能力。

【解析】A项,由材料二“走航观测……指船只在行进过程中开展的观测/监测和取样工作”和“大面站观测……指在停船状态下开展的观测/监测和取样工作”可知,本项概括和分析正确。

B项,由材料二“冰站作业……指依托浮冰开展长期冰站和短期冰站的作业,其中包括积雪样本的采集,海冰物理、生物以及化学关键参数的测量”可知,本项概括和分析正确。

C项,由材料三“北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极气候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中国位于北半球,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快速、直接而深远”可知,本项概括和分析正确。

D项,“由此可见,其他地方环境已变得更加糟糕”依据不足。

尽管材料三说“北极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但由“北极的环境已不再‘纯净”’并不能得出“其他地方环境已变得更加糟糕”的结论。

9.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以及考察成果;材料二侧重介绍此次北极科考的作业方式;材料三侧重借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之口,介绍探索北极的意义。

(3分)三则材料体裁、写作目的不同,故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为消息,重在报道新闻事实;材料二为科普文,重在介绍相关知识;材料三为访谈,重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3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等方面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整体感知三则材料,留意出处,把握其体裁及内容,进而抓住其“侧重点”。

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归国的新闻事实,并简要介绍本次考察的成果;材料二为一篇科普文章的节选,介绍了此次北极科考作业的四种方式;材料三是一篇人物访谈,通过访问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来介绍“不远万里探索北极的意义”。

三则材料之所以内容侧重点不同,是由其体裁特点与写作目的决定的。

10.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及句式特点判断。

“民事”是一个完整的偏正结构,也不能“民事”作“陈”的宾语,如“殿”作“上”的宾语,不能断开;断开;“田里疾苦”作“得知”的宾语,不能断开;“所陈五六”意为“所陈述的五六件事”,故不能断入下句。

据此,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全句标点如下:高宗谓大臣日:“守臣上殿,令陈民事,遂得知田里疾苦,所陈五六,得一可行,其利亦不细矣。

”乃命广西诸司具减数闻。

1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析】“为皇子讲论经史而特设的”不正确,应是“为帝王讲经论史而特设的”。

有时候,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12.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A项,由“知连州。

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杭与讲学。

时……张客贬斥无虚日,人为累息,大宝独泰然。

浚奉不时得,大宝以经制钱给之,浚日:‘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可知,王大宝为人厚道,胸怀坦荡。

本项正确。

B项,由王大宝“言连、英、循、惠、新、恩六州……月输免行钱宜蠲减”可知他关心民生;由“有峻岭日蔡冈,蘖薄蔽翳,山石荦确,盗乘间剽劫。

大宝以囊金三十万,募民抉薮甃道十余里,行者便之”可知,大宝与民便利。

故本项正确。

C项,由“知袁州,进《诗》、《书》、《易解》,上谓执政日:‘……其书甚可采,可与内除。

’执政拟国子司业,上喜日:‘适合朕意。

’时经筵阙官,遂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可知,本项正确。

D项,“他不顾众人议论”不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