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的栽培技术
紫云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绿肥面积的60%水稻的基肥。
紫云英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绿肥面积的60%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绿肥作物。
在贵州的水稻产区有种植,近年随着复种指数增加,稻田油菜面积的迅速增加,紫云英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紫云英固氮能力较强,盛花期平均每667平方米可固氮5-8千克。
主要优良品种有:早熟种如乐乎、常德、闽紫l号等;中熟种如余江大叶、萍宁3号、闽紫6号等;晚熟种如茜、宁波大桥、浙紫5号等。
(1)生育特征。
紫云英主根直生粗大,圆锥形,侧根发达,根瘤较多。
檀株高60-100厘米,茎圆柱形,中空,有疏茸毛;茎直生,后期匍匐于地面。
升为基数羽状复叶,由3-13片小叶组成。
小叶全缘,倒卵形或椭圆形,顶部稍有缺刻,基部楔形,叶面光滑,叶色黄绿色。
花为伞形花序,一般有腋生,也有顶生,每个花序有小花5-13朵,紫红色。
荚果细长,成熟时黑褐色,荚内含种子4-10粒。
种子肾形,种皮光滑,坚硬,有光挥,黄绿色,千粒重3.2-3.6克。
紫云英性喜温暖,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5℃或高于30℃时发芽困难。
春天日平均温度在10-15℃时生长很快,开花结荚的适宜温度为15-20℃。
紫云英的生长规律是冬季长根,春季长苗,冬前生长慢,开春后随着气温上升,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从现蕾到盛花期生长速度最快,一般每天可增长1--3厘米。
结荚期后,逐渐减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