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壶口瀑布》

17《壶口瀑布》

乐都区课堂教学设计学科:八年级语文课题名称:《壶口瀑布》姓名:王学莲单位:乐都七里店学校17. 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本”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并揣摩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的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已有基础上通过继续阅读和理解,一方面跟随作者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丰富见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还是继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

2.作者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

课文是怎样描绘壶口瀑布特点的。

3.品味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听、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瀑布的美,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重点)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重点)3.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之见的联系,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重点)学习目标1.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

作者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

课文是怎样描绘壶口瀑布特点的。

2.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教法分析:带领学生,通过观、听、读、品,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熟读课文,熟悉课文生字词:基本理清课文结构。

教师准备:中国地图一张,《壶口瀑布》场景录像.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

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2.了解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第一环节我赏请学生从地图中找到壶口瀑布的位置并欣赏壶口瀑布的照片,用一两个词语写出图片给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视觉感受壶口瀑布给人的震撼。

第二环节我听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再用一两个词语续写文章给你的感受。

用“通过看图,我看见————的壶口瀑布;在同学的朗读里我还听到————的壶口瀑布。

”来表达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视觉结合文字前再次感受黄河的雄壮。

第三环节我读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 壶口瀑布的位置在哪里?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哪些段落在写第一次?哪些段落在写第二次?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4. 划分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四环节我析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品读第2、3、4自然段,感受黄河的特点。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成雾”。

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较,奋力抗争。

”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3.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一次雄壮伟大第二次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4.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小结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借景抒情,通过写黄河的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对不同时期的瀑布的描写,品味语言。

作业布置:1.抄写课后词语并用至少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2.积累有关“”瀑布“”的诗句三句。

板书设计:17 壶口瀑布梁衡第一次雄壮伟大第二次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黄河--------------中华民族第二课时目标: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请写出两句连续的描写黄河的。

2.小组分享有关“瀑布”的诗句。

设计意图:诗词名句积累。

二、品味语言1.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吸”,壶口之水的气势、能量尽显无遗,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笔墨。

2.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急慌慌”“匆匆”“不住地”,用“我”的瞬间系列感观衬托瀑布之险,回应了段首中心句。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一连串的“跌”字,把瀑布的来势之猛、落差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3.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外形之“厚重”。

4.“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河水“怒”在哪里?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怒”表现在“凿”“旋”“切”“剁”等动作,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力量之大。

句子借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感情:“柔和之中有宽厚绝无软弱”。

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她勇于反抗,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5.“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设计意图:品味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三、把握文章主旨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几次游览壶口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观,使作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博大宽厚,激发了作者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感情,歌颂了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设计意图:总结概括文章主题,再次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手法多样,句式灵活。

如在描写水流湍急之时,运用比喻,将水势比作千军万马,写出了水势的激流勇进,波涛汹涌。

如在描写“脚下的石”时用反衬的手法,以石头形状的各异来反衬水势的浩大,冲击力强大。

句式整齐灵活,如“更闹……”长短句结合,表现力更强。

2.以游踪为序,结构紧凑。

以作者的行踪逐步深入,抓住水流特点。

全文结构紧密,结尾由黄河的博大宽厚上升到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结尾升华主题,意味深长。

3.语言气势磅礴,通俗易懂。

全文读起来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情感,语言平实无奇,融入的感情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赞叹与热情。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能。

课堂训练描写你熟悉的某一自然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能有感情的向同学介绍。

设计意图:方法活用。

板书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节课学生在自学字词的基础上主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结构,分析作者两次对壶口瀑布的不同的描写,及作者包含在文字里的情感,知道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感官,看,听,读,说,析,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欣赏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适当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