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山漾遗址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钱山漾遗址动物遗存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表 2 钱山漾遗址水牛标本测量数据及比较
肱骨
GL
BT
BD
T1001⑨B:6
100.31
田螺山
90.19
桡骨
GL
Bp
BFp
Bd
T1101⑨A:1 341
103.37
94.73
94.29
T1101⑨A:28 341
104.91
93.97
95.33
T1001⑨B:8
95.11
90.21
平均值
341
101.13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严格按照标准动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 讨论。每一件标本按出土单位编号,鉴定数据全部录入数据库。记录信息包括以下几 项:编号、出土单位、出土层位、动物名称、骨骼、数量、左右、保存部位、愈合情 况、保存状况、年龄、性别、以及加工痕迹。对保存较好、具有测量和统计意义的标 本(包括骨骼和牙齿)均按照冯登德里施(Angela von den Driesch)的标准1一一进行 测量。为对遗址出土的猪骨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记录了猪的下颌臼齿的磨蚀程度和出 现的病理情况。
92.97
94.81
田螺山
97.75
90.25
92.24
跨湖桥
98.54
93.54
胫骨
GL
Bp
Bd
T1001⑨A:2
86.8
T1001⑨A:38
80.86
平均值
83.83
田螺山
81.02
跨湖桥
85.50
距骨
GLI 外
GLm 内
DI
Dm
T1001⑨A:5 87.41
48.73
T01⑬:5
49.92
平均值
3
2.7

Sus sp.
26
14.8
7

Canis lupus familiaris
2
1.1
2
食肉类*
Canidae
1
0.6
总计
176
15
不可鉴定标本
57
* 为不能鉴定到种属的标本,因而不参与统计最小个体数。
60%
可鉴定标本数
50%
最小个体数
40%
30%
20%
10%
0%
亚洲象 水牛 麋鹿 獐
鹿


%MNI 6.3 12.5 18.8 6.3
(二)统计和分析
标本大部分出自地层,仅有 4 件出自灰坑,H100、H193、H209、H209 各 1 件。从 平面上看,出土位置比较集中,除少量出自土台西侧的堆积外(T0403 和 T0503),其 余均出自 T0901,T1001,T1101,T01,T02 和 T03。经过统计得出,238 件哺乳动物标 本中,可鉴定标本总数为 176,含 6 种动物,共计 15 个个体。详细统计数据见表 1。 其中亚洲象仅有一件臼齿残块,其余动物按种类依次分析和讨论。
水牛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 44 件水牛骨均为肢骨,比较难以据此鉴定到种。因此我们将这 些标本测量,并将测量值与其他遗址的水牛标本进行比较,测量数据见表 2。测量数据 表明,钱山漾遗址的水牛与跨湖桥遗址(跨湖桥文化)和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 的水牛体型相仿。后两个遗址的水牛已被鉴定为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34, 属全新世野生水牛品种56。从目前观察到的标本情况看,钱山漾遗址的水牛可能同属圣 水牛品种。
钱山漾的标本通过与现生麋鹿标本比对确认为麋鹿。麋鹿骨占到可鉴定标本总数 的一半以上,其可鉴定标本数也大于其他鹿和水牛,可见狩猎麋鹿是钱山漾生业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遗存为肢骨;另有一件残缺头骨,仅存后部,角柄上存有一 小段鹿角(图版 一 c)。鹿角表面较光滑,推测正处于生茸期。麋鹿仅雄性生角,鹿 角通常于 12 月或 1 月脱落并几乎立即再生,茸一般于 3‐4 月从角上清除。由此我们可 以推知,该个体为雄性,被捕获的时间可能是 1 月至 3 月。
87.41
48.73
田螺山
84.10
75.14
44.54
44.99
跨湖桥
85.72
注:测量部位代码详见《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
BFd 92.52 91.64 92.08 85.78
Bd 62.09 62.09 49.04 61.22

獐为我国常见的小型鹿类,成体体重约 15kg,目前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至南岭间 的大部分区域,多栖息于沿江湖两岸的湿地、芒丛及邻近低山丘陵,一般较少进入林 区8。雌雄均不生角,雄性上犬齿发达,伸出唇外呈现为獠牙,即考古墓葬中常出现的 随葬品“獐牙”。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獐标本只有一件右侧下颌骨(图版 一 e),为一 成年个体。
43.8 12.5
麋鹿
图 1 钱山漾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统计与比较
麋鹿原产东亚,从化石分布看,第四纪广布于中国东部平原,地质上属喜马拉雅 运动的沉降区域。脊椎动物化石群中常与亚洲象、麂、水鹿、水牛、犀和扬子鳄等动 物共生,同属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动物。麋鹿的身体构造适宜在湿地、沼泽一类环境 生存,蹄宽大,趾间有皮腱膜,适于在沼泽地行走。麋鹿属大型鹿,颈背粗壮;角枝 性状特殊,前后分为两枝,并随年龄增长,角枝的次级分叉愈发复杂,因而鹿角的个 体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枝也不甚对称7。
钱山漾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张颖 丁品
本文对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所采集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讨论。发掘共采集动 物骨骼标本 238 件,全部为手选获得,其中 233 件为哺乳动物。其余 5 件标本属爬行 类和鱼类,包括 1 件龟甲残块,1 件鼋背甲碎片(图版 一 a),2 件鱼鳃盖骨(未鉴定 到属种),1 件青鱼咽齿骨(图版 一 b)。鉴于标本的保存和采集情况,本文将着重 对哺乳动物遗存进行分析和讨论。
表 1 钱山漾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可鉴定标本数与最小个体数统计表
学名
NISP %NISP
MNI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1
0.6
1
水牛
Bubalus sp.
44
25.rus davidianus
97
55.2
3

Hydropotes inermis
2
1.2
1
鹿*
Cervidae
统计时主要采用可鉴定标本数(Number of Identified Specimens,简称 NISP)和最 小个体数(Minimum Number of Individuals,简称 MNI)两种方法。本文“可鉴定标本” 指能够鉴定到骨骼部位(如肱骨、股骨等)和科以上种类(包括科、属、种)的标本2。 因而肋骨和残破肢骨都归为“不可鉴定标本”。最小个体数是通过计算某一种动物保 存数量最多的部位而得出。因标本总数较少,在统计时不再区分出土单位与层位,全 部作为同一组标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