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oujian exterminating Wu《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2、篇章2:《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教学设计篇章1:《勾践灭吴》课堂实录教案板书课题,强调本文的出处,提示标划文学常识。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是否对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有一个初步认识?生:有。
问:是怎样的?(学生沉默)引导:是和平安定的?还是战乱的?学生齐答:是战乱的。
出示“春秋时期诸侯形势图”的投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时原本统一着中国的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战争,争夺土地和资源,黄河流域一带就有齐、宋、晋秦、楚等多个大诸侯国争霸,中原大地可谓狼烟四起。
而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争得不可开交,他们是吴国和越国,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来看看吴越两国的争霸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吴王阖闾曾经打败过吴国西面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其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不断第派兵骚扰吴国的边境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严重的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阖闾就趁着越国的国丧带领其子夫差攻打越国。
然而,阖闾在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个脚指头(学生笑),这一伤说轻一轻,说重又不重,可阖闾老了,受不住伤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学生兴奋)夫差发誓报酬,在前494年又与越军在夫椒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杀得勾践只剩兵五千,退居会稽山上,此时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提问:在这种局面下,勾践有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毙呢?(齐答:没有)引导:那我们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乃号令……”,可见他正积极着手招揽人才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有优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国之政”不就几乎等于说“分半壁江山给你”吗?!看来这对于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呀!结果有没有被吸引出来?齐答:有。
问:这个人是谁?齐答:大夫种。
对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大夫种主动出来进见勾践了,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请齐声朗读一下文种的话。
学生朗读,结束串讲文种这段话。
提问:请一个同学找出这段话中心句,即这个句子要表达这段话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种在论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甲答:“无乃后乎?”引导:那是什么“太迟”了!什么“后”?学生甲:求谋臣。
引导:那么讲求谋臣道理最明显的应是哪一句呢?学生甲:“然谋臣……不可不养而择也。
”对了!就是“夫虽无……养而择也”这一句,论述的就是一个国家求谋臣应该未雨绸缪的道理。
那么他论述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学生齐答:比喻。
问:对,还有没有呢?夏则……冬则……旱则……(提示)学生某答:排比。
引导:对了。
那么我们看,既然勾践已经在求谋臣了,文种还来大讲求谋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举而无关痛痒呢?齐答:不是。
唔,大家都觉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学生作思考状)他的话是不是婉转地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学生接话:“任用贤才。
”对了,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上一课,文种是不是也和烛之武对郑伯一样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呢?学生齐答:是。
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知道,文种是主动来进见勾践的,主动进见勾践难道就是为了发发牢骚而已吗?学生回答:不是。
显然不是。
我们看看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侃侃而谈,镇定自若。
而且还敢责备他的君王。
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什么人能做到这样啊?个别学生轻声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办法退吴的人是吧?看来文种就是想要勾践看出这一点,赏识和重用自己的呀。
那么勾践看穿了他的心思没有呢?齐答:看出了。
我们看看勾践是怎么回应的,请一个同学翻译他的话。
学生翻译后,讲清楚“何后之有?”这个倒装句,用不紧不慢的语调摹仿勾践这句话。
引导:又是一个镇定自若!一个谋臣临危不惧,再加一个国君处变不惊,看来这个国家是有希望了。
看他们两个人怎么做——“执其手而与之谋”,是谁执谁的手啊?学生齐答:勾践执着文种的手。
对,看来勾践真的看出了文种的才华,要重用他了。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大家想想,通常一个文居万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个小小的大夫公然责备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对这个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轻则处罚、重则处斩了?齐答:是。
但勾践对文种不但不生气,而且还表示了充分的信任。
十足的亲热,这是为什么?学生在下面议论。
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勾践东山再起以后还会实现他当初:“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的诺言吗?几个学生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不应该实现诺言吗?学生议论纷纷。
好,这个问题我们暂先不讨论,我们先看看课文他们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在原文找答案,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吴。
”对了,“行成”是什么意思?齐答:求和。
那么是使谁向吴求和呢?生答:文种。
没错。
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们有没有顺利达到目的呢?请继续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话即表明了夫差,即吴国的最高领导者欲和。
请同学们想想倘若你一个军事领导人,正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的时候,你会不会那么容易就和敌方讲和呢?齐答:不会。
而夫差这么轻易就和对方讲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是不是想“你越国区区五千人马对我强大的吴国已经毫无威胁力了,跟你讲和又怎么样呢?”可见夫差很轻敌,已经以强者自居了,对吧?齐答:对。
那么让我们看看他的臣子们态度如何?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生答:反对。
全反对?没有支持的吗?有。
对了,吴子胥反对,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呢?我们看看他们各自的理由。
请齐声朗读子胥说的话。
子胥的话字字铿锵,十分有说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会听他们的话?生答:对。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子胥的劝谏,他听了谁的话?生答:太宰喜否。
对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说的。
太宰喜否主张适可而止,大家想想这岂不是等于帮越国说话吗?他为什么要帮越国说话呢?生答:中了美人计。
对了,越国用美人计收买了太宰喜否。
到此为止,子胥和伯喜否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显了?子胥从什么立场出发的啊?齐答:国家利益。
对,子胥的劝谏为国家大局着想,而太宰喜否呢?齐答:个人利益。
没错,伯喜否自私、贪婪,只想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两种不同的人格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那么关键就看其领导者,而夫差却听从了喜否的话,因为他的话对夫差来说是正中下怀,他不是本来就想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吗?!讲和要意味着放弃进攻,这样越国亡国的危险就轻易地解除了,这个结果若不从越国的角度可概括为什么呢?明确:勾践存国。
总结1、2段内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对比,结果一个是使国家从被动变为主动,一个是使国家不利。
问: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某学生马上答:招兵买马。
勾践是怎么做的呢?下节我们再一起学习。
上节课最后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要是勾践,存国之后你会做些什么?有一个同学马上就说要招兵买马,看来这个同学非常急于替勾践报仇。
但是我们常说:“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业的人,性子不能这么急躁呢?生答:不能。
对,我们想想,一个国家在战后,尤其是战败国,其精壮人口大量战死沙场,物质和财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国家衰弱,人口稀少。
没有人,去哪儿招兵呢?没有物资和money,买什么马呢?(学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腾的话,即使有人有马,谁又愿意替你卖命呢?那么这些勾践都注意到了吗?生答:注意到了。
对,从哪里可看出啊?从第三自然段勾践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复仇,首先要怎么做?齐答:使国重新强大、兴盛起来。
那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勾践复国。
具体来说,首先是主动承担战败的责任,其次是改变治国策略。
说到国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内政,那么勾践对外、对内各采取了什么措施,还有,对民和对己的态度又是怎么样?卑事夫差等对外措施。
这是不是一种互利的外交关系呢?生答:不是所谓“弱国无外交”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外交事务,不用处理对外关系,而是说它在外交事务上没有发言权,只是低头做小.大家看越国此时是不是这样啊?连堂堂一国之君都要为人牵马,何其屈辱!那么请问这样做是吴国强迫他们,还是构勾践心甘情愿的?答:心甘情愿的。
对,这是他的治国策略之一,对吧?但是他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么做的?是不是很没骨气呢?答:不是。
为什么要这么卑下?学生丙答:为了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对了.这位同学答到点子上,我们想想,复国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不是。
倘若吴国在越复国的中途翻脸,求和之举不就功亏一篑了吗?因此这些对外措施就是要讨好吴国,先稳住吴国,缓和局势,让吴国放松警惕,减少对越国的戒心。
可见,勾践是多么深谋远虑,处事是多么的谨慎!鼓励生育政策。
倘若让勾践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笑,有学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战胜美国!现代战争是靠人多就能打胜仗的吗?是靠先进的科技。
那么人口就只会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模仿!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治国的政策也不相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勾践欲擒故纵,再次把以前战败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显得非常仁厚,使国人更加爱戴他,从而把他们的同仇敌忾的情绪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勾践为什么要"助天灭之"?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会惩罚他,现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灭他。
勾践这样讲,就为自己挑起复仇的战争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国人就会更加卖力。
越国伐吴,国人为什么皆劝?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觉得"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勾践是值得他们为之效死的国君,故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勉励一心伐吴,为越国报仇。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良好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一战再战,一胜再胜,终于灭掉吴国。
学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为勾践成功灭吴感到痛快呢?有学生答有,有学生摇头说没有,铃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