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东营市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市域概况 (2)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7)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二章战略与目标 (11)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 (11)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2)第三节规划目标 (14)第三章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三节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24)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7)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7)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9)第五章农用地保护 (31)第一节保护目标与要求 (31)第二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2)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4)第四节其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 (36)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第一节调控目标与要求 (37)第二节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 (38)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0)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43)第一节基本原则与要求 (43)第二节生态用地保护重点区域 (43)第三节黄河口及湿地生态保育 (44)第八章中心城区用地增长管理 (50)第一节中心城区定位与职能 (50)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50)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结构 (51)第四节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及规模 (52)第五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2)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5)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5)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6)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调控 (58)第一节基本要求 (58)第二节各县(区)规划指标调控 (58)第三节各县(区)土地利用主导方向 (58)第四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控 (60)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2)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2)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制度 (63)第三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利益调节机制 (64)第四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 (64)附表 (66)前言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保障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对《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编制坚持保护优先、保障发展、优化用地、控制总量、节约集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范围包括本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为7923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市域概况一、区位与行政区划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枢纽位置,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1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居山东省前列;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航线;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
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和2.5小时里程,与大连海上距离120海里。
全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垦利、利津、广饶3个县,24个镇、3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88个居民委员会,1777个行政村。
二、资源环境条件(一)气候条件。
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生长需要。
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
(二)土地资源条件。
人均土地面积0.45公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拥有未利用地30.71万公顷,约占全省的20%;黄河平均每年造陆面积1000多公顷。
沿海防潮大堤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吹填造陆可增加土地面积4.67万公顷,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三)能源和矿产资源条件。
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95.95亿立方米。
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
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
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
(四)淡水资源条件。
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0.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亿立方米。
黄河、小清河、支脉河是客水主要来源,年可利用水量分别为97.8亿立方米、0.71亿立方米和0.36亿立方米。
黄河作为本市主要的淡水客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多年入境水量平均为275亿立方米。
2005年,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秒,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大中型水库19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实现了丰蓄枯用,调剂余缺,淡水供给完全能保证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五)旅游资源条件。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全市已形成黄河口、大油田、大湿地、现代文明、孙武故里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按资源类型可分为四大体系:一是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二是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景观;三是以古齐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汇聚与交融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四是以黄河水城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景观。
三、经济社会条件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180.50万人,中心城人口60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76.75万人,占总人口的42.52%,农业人口103.75万人,占总人口的57.48%;国内生产总值(GDP)1166.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4907元;财政总收入187.32亿元。
四、城市发展历程东营市于1983年10月成立,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地方经济中心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持续到1961年石油勘探开发前。
该阶段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有一些小规模的商品集散中心,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县城驻地。
(二)油田生产和生活基地形成阶段。
1961年华八井出现工业油流,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进入开发阶段。
随着油田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集聚而来,油田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从地质勘探、钻井、采油到油气集输,以及为油田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生活后勤保障等部门逐渐完善。
随着油田的全面开发,城镇网络雏型开始显现。
(三)中心城市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过程:1、西城雏形的形成。
随着石油开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仅石油产量提高,各项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
作为行政指挥中心的西城,形成了集办公、居住、商业、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区;2、1983年国务院批准东营为地级市。
设市之初,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周围一部分地区划归市区,一部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使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市级行政机关东迁,逐渐形成了以油田各单位为主的西城区和以市行政机关为主的东城区。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实施成效(一)切实保护了基本农田,有效减缓耕地减少速度。
健全了耕地保护制度,完善了耕地保护目标体系,改变了耕地占多补少的局面;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有量目标基本实现。
(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土地利用效益显著提高。
上轮规划的实施,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996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建设用地工业产值分别为29.22万元/公顷、20.06万元/公顷;2005年分别为103.98万元/公顷、149.11万元/公顷,是1996年的4倍和7倍,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高。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积极推进,完成了耕地补充任务。
1997-2005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共补充耕地13459公顷,2005年已接近完成2010年的补充耕地任务。
(四)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996年全市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97%,2005年末提高到3.01%,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1996年全市水面面积55938公顷,2005年末全市水面面积74773公顷,比1996年增加18835公顷。
二、上轮规划存在问题(一)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矛盾突出,降低了规划实施的效果。
以城镇用地需求为例,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新增城镇用地规模指标为4894公顷,1997-2005年,新增城镇用地规模已达6366公顷,比规划指标多1472公顷。
(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分散,建设用地集聚相对不足,用地布局矛盾比较突出,规划调整比较频繁,影响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成效。
(三)农村居民点用地比较粗放,规划缩减目标尚未实现。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分别高达307平方米/人和996平方米/户。
其中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最低的广饶县也分别达到205平方米/人和680平方米/户,最高的河口区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达596平方米/人和1910平方米/户,是全国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上限值的4倍左右,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大、人均多、利用率低。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79232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74289公顷,占总面积的47.24%;建设用地110904公顷,占总面积的14%;未利用地307133公顷,占总面积的38.76%。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18805公顷,园地面积8259公顷,林地面积23886公顷,牧草地面积26042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9729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46%、2.20%、6.38%、6.96%、26.00%;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9528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3190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用地面积4947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0.33%、8.11%、31.56%;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面积162796公顷,其它土地面积144337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3%和47%。
二、土地利用特点(一)未利用地总量大,但耕地后备资源不丰富。
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0.7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8.76%,但大部分不适于农业开垦。
(二)矿业用地比例大。
矿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3%左右,尤其是胜利油田的采矿用地,占地面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