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历程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产品对象已经赋予的固有属性,这部分的可靠性是在产品在设计开发时可以控制的;一种是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除了固有可选性的影响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产品安装、操作使用、维修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热兵器的成熟期在国际上二战时期德国使用火箭和美国使用原子弹为标志。
当时,德国发射的火箭不可靠及美国的航空无线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德国使用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没有起飞就爆炸,还有的火箭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坠落;美国当时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正常工作,其电子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
二战期间,因可靠性引起的飞机损失惨重,损失飞机2100架,是被击落飞机的1.5倍。
其实,与可靠性有关的数学基础理论很早就发展起来了。
可靠性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 世纪初就逐步确立;另一主要基础理论数理统计学在20世纪30 年代初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除了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机械维修概率、长途电话强度的概率分布、更新理论、试件疲劳与极限理论的关系外,1939 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提出了威布尔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德国的V-1火箭是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计算的飞行器。
德国在研制V-1火箭后期,提出用串联系统理论,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等于所有元器件、零部件乘积的结论。
根据可选性乘积定律,计算出该火箭可靠度为0.75。
而电子管的可选性太差是导致美国航空无线电设备可靠性问题的最大因素。
于是美国在1943年成立成立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
所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认为是可靠性萌芽时期。
到了20世纪中期,是可靠性兴起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解决电子设备和复杂导弹
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美国展开了有组织的可靠性研究。
其间,在可靠性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1952年成立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小组(AGREE),它是由美国国防部成立的一个由军方、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三方共同组成的、在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程序及方法上有所推动的、并确定了美国可靠性工程发展方向的组织。
AGREE组织在1955年开始制订和实施从设计、试验、生产到交付、储存和使用的全面的可靠性计划,并在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从9方面全面阐述可靠性的设计、试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这个组织的成立和这份报告的出现,也标志着可靠性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时,它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
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的阶段是在此后的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
随着可靠性学科的全面发展,其研究已经从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设备、动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
在这十年中,美国先后开发出战斗机、坦克、导弹、宇宙飞船等装备,都是按照1957年AGREE报告中提出的、被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认可的一整套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的。
此设计试验管理程序和方法在新产品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检验,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
此时,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的较完善的可靠性大纲,并定量规定了可靠性要求,可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
在理论上,有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
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余度设计,并进行可靠性试验、验收试验和老练试验,在管理上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审,使装备可靠性提升明显。
美国的可靠性研究使其在军事、宇航领域装备可靠性大大增加。
在此十年期间,许多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苏联等国家也相继对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推动可靠性分析向前迈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应用阶段。
世界先进国家都在可靠性方面有所应用。
例如美国建立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全国数据网,加强政府与工业部门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并制定了完善的可选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在项目设计上,从一开始设计对象的型号论证开始,就强调可靠性设计,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元器件的控制,强调环境应力筛选、可
靠性增长试验和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等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八十年代开始,可靠性一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光电器件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研究,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和如超高速集成电路等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可靠性在世界得以普遍应用和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靠性在向着综合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合化是指统一的功能综合设计而不是分立单元的组合叠加,以提高系统的信息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能力。
自动化是指设计对象具有功能的一定自动执行能力,可提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系统化是指研究对象要能构成有机体系,发挥单个对象不能发挥的整体效能。
智能化将计算技术引入,采用例如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可靠性发展也是在从单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到结合各个学科门类中相应的研究,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末期,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的主要时期;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得到了发展并已较为成熟的时代。
结构可靠性理论是涉及多学科并与工程应用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对结构设计能否符合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运用了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数学方法处理工程结构中的随机性问题,以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为基础,涉及到结构随机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基本算法,如今可靠性理论与优化理论结合的可靠性优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结构和产品设计中,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十年代,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趋于活跃,许多学者将人工智能、随机模拟、心理学、认知工程学、神经网络、信息论、突变论、模糊集合论等学科的思想应用到人可靠性分析中,出现了人可靠性心理模型、人可靠性分析综合认知模型、人模糊可靠性模型、人机系统人失误率评估的动态可靠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人可靠性分析等。
可靠性在电力系统中也得以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等各方面,可靠性分析也正逐步成为电力系统规划、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
在电子领域,现有的绝大多数可靠性数学模型和研究方法是以电子产品为最初对象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不论从可靠性建模理论、可靠性设计方法、失效机理分析、可靠性试验技术及数据统计方式等均已趋向成熟。
另
外,在机械、汽车、电力等领域,可靠性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靠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四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在发展研究上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已较成熟,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要晚,由于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和电子元件相比有很大差别,机械系统的构成也不同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的受载方式更为复杂,其失效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多样,至今还没有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机械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
目前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本沿用以电子元件或设备为对象总结出来的可靠性方法,这就有可能导致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走入误区。
其次,如何在小样本条件下确定系统的可靠性参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常规的可靠性理论是在二态假设和概率假设基础上建立的,但在可靠性工程实际中,很难满足上述两个基本假设,用常规可靠性理论进行系统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总之,系统可靠性从诞生、发展到应用已经逐步向着各学科渗透,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系统可靠性在理论和研究模式上还有欠缺,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如模糊理论、人工智能等,使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能够更成熟、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