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社选题报告范文出版社选题论证表如何填写

出版社选题报告范文出版社选题论证表如何填写

出版社选题报告范文出版社选题论证表如何填写对于很多出版社而言,选题论证会理所当然是部门“唱主角”,而发行部、市场部只不过是执行监督作用的辅助部门。

但是,人民军医出版社却采取以“市场发行”来全面“监管”选题论证的举措。

该社市场部负责人宁可,向记者讲述了他对十多家出版社选题论证会的调查结果,并提出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如何“让选题论证更贴近市场前沿”的具体思路。

不久前,我通过各种途径,对十多家科技类出版社的选题论证模式做了一次小型调查,发现很多大家“熟视无睹”的问题,其中有很多问题从发行部、市场部的角度来看,还很严重。

比如说,有些社在选题论证会上,选题申报人提交给大家判定某选题是否可通过的资料与信息,仅仅是(或主要是)该书书名叫什么、作者是什么人、该书大概是写哪方面知识的,而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市场信息,即使有口头介绍也大都十分简单。

让大家仅凭这三点就来推测、判断该选题好还是不好,未来市场走势会如何,实在很难,很不科学。

因为,著名专家不等于著名作者(一定能写出好书);曾经写过好书的作者,不一定凡是他写的书都会好卖;同样讲述某一方面内容的书,可能有的书会因写得精彩、富有特色而市场反应很好,而有的书却会因写得平淡无奇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卖得很差。

如今的图书市场,同类书、名家写的书比比皆是。

如何让你的书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内容和特色是关键。

还有就是:在很多出版社的选题会上,图书部的同志常常会问发行部的同志,某选题目前市场上同类书卖得怎么样,有没有哪种同类书销售得好或不好,本社以前出的类似书销售的情况怎样等等这样一类问题。

虽然也有发行部人员给予回答,但试想,有几个发行人员的脑子能够像计算机那样说到哪一类书马上就能把这类书的市场表现和有关发行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这些本来应该靠选题申报者事先花时间调查好、用数据说话的问题,如果变成论证会上的临时询问、凭印象说话,效果好坏、可信度如何可想而知。

不少出版社的选题论证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很少谈及某个选题的宣传推广方面的打算和设计。

众所周知,一本书市场走势如何,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策划、设计、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方面有何设想和设计(简短广告词、销售促进工具等),无疑也是考量一个选题是否可以去做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这方面内容,如果不予以规定,很少见有哪位策划对大家进行介绍,可能根本就没有纳入选题考虑之中。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好选题论证会的作用,提高选题论证会水平和质量,就要把选题论证纳入“程序化、市场化”的轨道。

具体方式如下:提交选题论证之前必须要有该选题书稿初稿一本书好卖不好卖,内容如何、写得怎样(精彩不精彩,有没有看头)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业界常说“内容为王”(比如同样是写经营管理、 ___方面的书,《水煮三国》那样的写法与其他普通的写法相比,效果自会大不一样)。

要想了解一本书今后是否会因内容好(能够满足读者的某种需求,让读者感到买了实用、值)、写得好(精彩、新颖、实用、有看头……而使读者倾向于在众多同类书中选择它,只有通过事先看该书的初稿(包括只看部分章节)才能略知一二(尤其是面向大众的读物,只有看过书稿,才能大致知道该书的可读性、特色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强还是不强,才能知道策划所介绍的那些看点、卖点是否属实,是否判断无误)。

因此今后可以规定,只有看到过作者的初稿(包括试写的某个章节)对该书内容方面有初步了解的选题,才能提交社里进行选题论证。

这一措施可以大大地减少出书尤其是出大众健康类书时的市场预测盲目性,提高出好书的准确性。

选题申报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参照国内外优秀出版社的某些做法,重新设计新的选题申报表。

新选题申报表要求选题申报人在开选题会之前必须准备好该书三大方面的介绍——看点、卖点、宣传点,并为准备好这三大点的介绍去做很多相应的工作(资料收集、数据采集、市场调研等)。

看点——该书内容方面的特色、特点、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地方(只有阅读过初稿或样张,才能对看点有很好的了解和介绍)。

卖点——该书作者以前出过哪些书,其市场销售情况如何(作者出书水平和市场影响力);该书目前有哪些同类书(包括本社以前出的同类书、类似书),其市场表现如何(反映市场需求度如何);如果有很多同类书,凭什么让读者在同类书中倾向于选择我要出的这本书(结合该书看点、读者需求、版式与封面特色、定价策略、用纸选择、宣传手段等进行考虑和论述)。

宣传点——结合上述两点,介绍打算要做的宣传推广活动方式(可根据情况自由选择是否做宣传推广、如何做宣传推广)和分别针对读者与书商的广告宣传要点(包括精彩广告词)。

对读者,主要考虑如何让他看了这些宣传(可能出现在书封面上,也可能出现在网站、媒体、海报等的宣传活动上)产生购买欲;对经销商,还要加入一些折扣政策、促销计划等方面的介绍,使其产生销售信心和订货欲。

提示:预测一个图书产品未来市场表现会如何,除了要看产品内容本身外,还要看有关此书今后要做的宣传推广工作如何,其中包括广告宣传的某些细节如何设计。

因此,这些都应该被纳入选题评判考虑内容之中。

让参加选题论证会的人提前了解要论证的选题内容选题申报者应提前至少1周把要论证的选题的书稿(可部分章节)和有关该选题三大点介绍的电子文件发给每一位参加选题论证会的人员,让大家能够提前对所要论证选题项目进行了解、核实和研究,让选题论证会成为论证双方都事先有准备、有备而来的论证会。

所有资料都尽可能通过局域网(共享文件夹)、电子邮件等形式来传递,既快捷省时,又节约纸张和墨粉。

提示:另外,建议在选题论证会上多配备一些麦克风,让嗓门小的人随时可以张口说话;或者,专门指定一个人负责给要发言的人送话筒,谁想发言举手。

目前多数出版社选题论证会上的与会者,对各申报选题的评判意见只用通过、不通过、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来表示。

建议以后改为对各选题的可读性(内容吸引力)、特色性、科学性、实用性、市场预测等逐项表达看法(不好、一般、很好、非常好),最后由一位或几位有经验的资深人士(社领导等)根据大家的看法敲定某选题是否可以通过。

另外,在填写对选题意见看法的表格上,应在每一个选题后面留出一个空来让大家写对该选题的更加具体的看法和建议,如怀疑此选题会怎样怎样、听说什么什么、建议书名改为什么、建议怎样怎样等等,供最后决策的人参考。

用集体智慧设计书名和广告词笔者近期注意到,几乎所有畅销好卖的大众读物(包括我社出品的《乙肝阳转阴》、《玩出健康》等),封面都有让人动心或好奇、对眼球有很强吸引力的辅助广告短语。

但在调查中我却发现:很多出版社的图书,封面仅有一个书名,没有任何辅助性广告词。

很多迹象表明:要想让一本书在市场上卖得好,就必须得对该书的书名、封面广告词、内容提要、目录等所谓的“读者头5秒所看到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有人称其为图书策划过程中的画龙点睛工作)。

尤其是书名和广告语,其是否有特色,能否吸引读者拿起翻看这本书,十分重要,必须给予极度的重视。

如何为一本书设计出最佳的书名和封面广告语?我们认为仅靠选题申报者一个人苦思冥想肯定不如靠发动大家群策群力或由一班人马专门来负责研究设计效果要来得好。

不妨尝试利用出版社的大屏幕、办公网、《军医人通讯》、电子邮件等开展公开有奖征集活动,既实用,又有趣,微不足道的奖金可从日后出书的收益中支出。

另外,还可以组织或指定一个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市场部)专门负责研究这里面的学问,同时专门负责为各选题提供书名、封面广告语乃至内容提要等设计方案。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要做充分市场调研”这句话,但如何来做市场调研,并非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即有时候不是不想去做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

这就需要有经验的同志(包括各级领导)主动在这个方面进行方法学研究和提供详细的指导,实现知识、经验、资源共享。

论证会上除了介绍选题内容外,还可请介绍得好的向其他介绍一下如何做好选题准备工作(包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选题的各类背景资料,如何做市场调研等)。

出版社,指进行图书、图画、杂志,报纸和电子物品等有版权物品的出版活动的组织。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

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道程序,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能影响出版物的质量,又能影响出版社的经营状况。

选题质量非常重要,就像穿衣系扣一样,第一个扣系错了,以下全错,都是“白忙乎”。

因此,各出版社对这项工作都非常重视。

我认为,当前的关键是要在提高选题论证和决策水平上下功夫,以确保选题质量,尽量避免失误。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实践证明,遵照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和导向,根据本行业发展方向和对出版资源的需求,结合本社的优势和特色,明确本社选题的方向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8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选题和出书指导思想: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抓住重点,多出好书。

着重出好“高品位、高质量、高实用价值,长版不衰”(“三高一长”)的医药卫生图书,更好地为医疗、教学、科研和农村卫生工作第一线服务,为发展卫生事业服务。

为此,规划了“八大系”骨干工程图书选题。

多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的图书均在这八大系之中,品牌书、畅销书、赢利书也在这八大系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技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前,出版界存在着“平庸选题和平庸图书较多较滥”,“品种不少、效益不好”等现象,这是一些出版社经营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认为,目前在选题和出书指导思想上应该明确这样几条:①要由多品种低效益转向少品种高效益。

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②要珍惜老品牌。

及时组织修订,防止陈旧、老化、被淘汰,以稳住原有市场份额。

③集中精力打造新品牌,营造新的传世之作。

要抵制平庸,拒绝雷同,打造新品牌。

二、选题的论证制度要健全许多出版社都成立了选题论证和审批委员会(或小组),制定了相应的选题论证制度和规定,对全社选题严格把关、科学决策,确保选题质量。

例如,有的出版社选题委员会由社领导、部(室)主任、资深、销售部和出版部主任等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选题论证会议,对选题进行充分的论证。

会上没有通过的选题,给予适当的选择自主权。

还有的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对本社选题的“领域”作出明确的规定,即:保持或扩展什么领域,进入或开拓什么领域,限制或禁止什么领域等。

总之,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制度、做法和规定,可供参考。

我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在选题证论中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真正建立选题的科学预测制度,因而通过的选题仍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我认为,这个预测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需求预测,包括图书需求最低点和市场需求潜量的预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