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摘要自古以来,闽南就有“好巫尚鬼”的习俗,闽南和台湾民间鬼魂崇拜信仰特点非常鲜明,无论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为全国所少有。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不仅香火旺盛,而且种类繁多,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与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有关,实为中原移民闽南和闽粤东渡台湾的辛酸艰难的写照,是反映闽南与台湾地区开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闽南与台湾地区独特的鬼魂信仰文化,若能深入研究并将成果推广,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鬼魂”一词存在的明显偏见。
一定程度上修正人们对“鬼魂”的错误认识,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正确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鬼魂信仰;闽南与台湾地区;种类丰富;纠正偏见台湾居民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祖籍在闽南,两岸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间信仰、教育、文化、艺术形式等各个领域,其联系自明清时便早已变得水乳交融、联系紧密,虽然其间经历过台湾日本殖民占领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丝毫割不断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逐渐朝良性发展。
闽南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第一站,海峡两岸的民间层面的互动,自然就率先在厦漳泉等地恢复起来。
同样,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脉相承。
两地都有着系出同源的鬼神信仰体系,这一信仰在两地区的丧俗礼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丧葬礼节中繁琐的仪式规矩,无一不与鬼魂崇拜信仰密切相关。
一、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观及其兴盛的背景中国民间传统上相信人是有“肉身”和“魂灵”两个部分的。
如果一个人受到重大惊吓或打击之时,就会出现“人神分离”、“魂飞魄散”的情况。
这时要通过“收惊”等方式,才能把丢魂人的“魂”再收回来。
人去世以后,从广义上说,死后就成为鬼,俗称为魂。
去世后的人按闽南与台湾民俗在满一周年之后,将姓名供奉进公妈牌,称其为“公妈”,死者就此正式成为祖先当中的一员,不被称之为鬼。
但这只限于有人供奉的。
没有人供奉的,或者非正常死亡、冤死者,亡魂就会徘徊在遇难处,等待家属或他人为其招魂;如果不这样做,鬼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作祟,甚至找“替死鬼”。
这是狭义的鬼,是真正意义上的“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信仰鬼魂与这一地区移民生活艰辛动荡的性质密切相关。
所以有“田头田尾有应公”的俗语。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野鬼要么是异地从军、客死他乡,要么是青面獠牙、大口吃肉,再就是成了神的兵马,这其中差不多都是男性的形象。
闽南与台湾地区所祭祀的鬼,多数为没有后代、以及非正常死亡,无依无靠,灵魂四处飘荡,无人超度招魂,饱受地狱困苦,故而积怨作祟于人间的野鬼。
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祭祀鬼魂除怜悯的人道因素外,也有害怕它们带来危险灾祸的因素。
过去因传染病等原因造成的民众暴死,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睡梦中常常会浮现这些情景。
人们就此认为这是鬼在作祟、托梦或显形,变得惶惶不安。
当地居民认为要想求得平安,就非得建造庙供奉这些野鬼不可。
故而闽南与台湾地区对客死本地的无名遗骨都要收葬、祭祀,后来还形成了诸如“普度节”这种大型节日来超度和祭祀,以避免野鬼带来危险灾祸。
闽南与台湾地区两地盛行鬼魂信仰,除了上述一些诱因外,还有许多具体的原因。
在过去一段特定历史时期,闽南有大量无主遗骨产生,这是支撑此种信仰壮大的最重要条件。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移民社会的特点分不开。
(一)闽南鬼魂信仰的背景闽南地区古时是一个瘴气极重、森林密布的地区,就是当地土著居民也容易患病致死,遑论北方移民了。
但即便如此,自然条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人为因素则是主要部分,以明清闽南几次比较大的斗争为例:首先是长期袭扰明朝的倭患,使沿海居民不堪其扰,民不聊生。
乱世则更是生灵涂炭。
与时下厦泉两地最繁华不同,古时的闽南地区最发达的都会是漳州,因此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明郑与清军反复攻占漳州城,“清顺治九年(1652)正月,由于漳州沿海潮水突涨五尺,郑成功军队攻入海澄。
漳州城同年被郑军重重包围,弹尽粮绝,以致‘人相食,斗米值五两’。
至清军赶到后,最终在城内收得骸骨数十万。
”①清末,太平军入漳使闽南地区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据光绪新增本《龙溪县志·纪兵》记载:“同治叁年(1864)玖月,粤逆伪侍王李世贤由汀州永定一路窜入漳境,拾肆日陷郡城,大肆焚殺,城乡男女老幼不屈死者数拾万人。
”除了官方加以掩埋之外,田郊山野也出现多由士绅、乡绅捐建的埋骨义冢,单单民国时翁国梁所著一书《闽南史迹》提及者就多达六处。
除了兵灾,频繁的自然灾害、匪盗、疾病,械斗也使得闽南地区所属各邑产生了大量无主尸骸,为闽南鬼魂信仰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二)台湾鬼魂信仰的背景大陆移民若要从福建渡海到达台湾,就必须直面波涛汹涌、险恶万分的台湾海峡,经过海峡的强大洋流,使移民渡海异常艰难。
自古以来澎湖一带的水域便被称为“黑水沟”。
《台湾通史》记载:“巨浸隔之,黑流所经,风涛喷薄,瞬息万状,实为无底之谷。
”②明清时期又长期施行海禁政策,渡海来台的早期移民类似于今天的“偷渡”,故而其船只大多简陋不堪,加上移民为避免发现几乎都选择在月黑风高之夜驾驶小舢板私渡出海,因此葬身大海之人十之八九。
渡海途中,还要时时提防可能出现谋财害命的海盗,最终能到达台湾者可谓九死一生。
葬身大海的移民,尸体浮在海面,因此被称为“水流尸”。
若漂至近岸,有好心的渔民发现将其打捞上岸加以妥善安葬,并建庙祭祀,这些尸骸就成为了“水流公”,也有不幸丧命者直至已成骷髅才被渔民发现,同样为他们①徐心希:《明清时期闽南地区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特点》,《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年。
建庙祭祀。
然而对于历经艰难险阻抵达台湾之后的早期移民,一切仅仅是开始,紧接着他们就要面对一个自己从不熟悉,且潮湿恶劣,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
明代人士阮旻锡所撰写的《海上见闻录》云:“水土不服,疫厉大作,病者拾之捌玖,死者甚多。
”③清朝建立之初,不许移台者携带家眷,加之渡海艰辛,生死未卜,年轻单身汉成为移民的主力军,占大陆移民来台人口的绝对多数。
以致“乡间之人至肆伍十岁而未有家室者,比比皆是。
”这就造成台湾男女比例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有村庄出现数百男丁但是全部单身,无一人成家的情况。
大批移民壮丁无法娶妻生子,不能安家落户,返乡同样无望,使得台湾社会出现了一个俗称“罗汉脚”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固定的职业安身立命,也没有不动产。
据估计,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期间,单身游民占台湾总人口比例高达二至三成。
他们在世时就孤苦伶仃,死后更是无人供养,都只是草草埋葬。
日久风吹雨打,则尸骨暴露,有一些仁人善士不忍见其曝尸荒野,就出钱加以收殓、安葬并祭祀,以平幽怨。
以致台湾后来形成一句“少年若无一次憨,路边哪有有应公。
”的谚语并流传至今。
含义是,假如当年没有那些“憨少年”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飘零,以致客死他乡,路边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有应公庙呢?受限于地理条件以及交通不便的特殊情况,中央管理起来有相当难度。
台湾很早就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的说法。
众多游民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虽然都是汉人移民,但来自地域不同,故而“台湾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为气类;漳人党漳,泉人党泉,粤人党粤,潮虽粤而亦党漳,众则不下数拾万计。
”④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引发族群集体暴力械斗。
因为年轻力壮男丁居多,又大多是游民,无室无家,毫不顾忌事态后果,这种情况下,规模大且严重的聚众滋事,已是家常便饭,时有发生。
自康熙六十年(1721)发生朱一贵事件,至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止的一百四十年间,台湾经常发生械斗和暴乱。
这其中既有漳泉械斗、闽粤械斗,也有同安人与惠安、南安、晋江人之间的械斗(因此三地同属泉州府,故而又称“三邑人”)。
数不清的无名尸骨因民变、械斗大量产生。
既有平民、滋事者、又有镇压的官军及为官府助剿的“义民”,为这些死难者所建造的有应公庙宇此时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如位于台北县中和的大众庙,位于板桥的大众庙,位于林口的永善寺等。
除了移民内部之间的争斗,汉民与台湾岛民的矛盾也很突出。
由于汉民不断的垦殖开发侵犯了台湾岛“原住民”的狩猎空间,汉族移民与台湾岛“原住民”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这一系列为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而发生的争斗也就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无主遗骨。
早期移民之所以出垦时会携带家乡的神明香火,就是为了在“原住民”“出草”(笔者注:指台湾少数民族猎人头习俗)时,能够得到神明的护佑而躲过杀戮。
期间若不幸死亡的往往被安葬或接受祭祀。
移民对在其迁入地上发掘出的“原住民”尸骸也建庙祭祀,如宜兰县的“瑪璘公”信仰。
因为历史原因,台湾数百年以来一直遭受外来入侵,先后有西、荷、法、日等国入③ [明]阮旻锡:《海上见闻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侵或占领台湾。
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保卫者与毙命的侵略者,都有可能成为建庙祭祀的对象,在宜兰的万善祠就葬有日本人的遗骨。
台湾学者林富士先生将台湾有应公一类的庙宇来源概括为:族群械斗下的牺牲者,兵戈扰攘下的亡魂,大自然天灾的亡者以及被遗弃与遗忘的死者,这些都大体上说明了庙宇内无主骸骨的来源,为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兴盛提供了无尽的原材料和发挥空间。
二、闽南与台湾地区鬼魂信仰的分类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种类繁多,常见的对亡魂遗骨称呼有:“王爷”,他们传说中几乎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拥有非正常死亡神祇中最高的神格;“大众爷”或许是群体埋葬的无主魂魄,部分身份高于有应公等孤魂;“有英公”其实是“有应公”的谐音,人们认为它们有求必应;“金斗公”为瓮中的遗骨;“水流公”是水上漂来的浮尸;“万善公”可能指的是凡人终有一死,所谓“万善同归”;“囝仔公”是早夭的儿童;“义民爷”被认为是因某种义举而亡的人,比如在官府“剿匪”过程中阵亡的人。
凡是无主鬼魂的庙祀,通常以为是“阴庙”,人们多少都有敬畏之心,尽量认真对待,这样至少不受其伤害,或还能有所庇护。
闽南与台湾地区的鬼魂信仰可大体分为“王爷”、“大众爷”、“有应公”三类来叙述。
过去有人认为王爷不属于鬼神信仰,这是不对的,实际上王爷也是鬼魂信仰体系的一种,他们是非正常因素死亡的鬼魂中神格最高者;大众爷多为群葬的,少数还有神像;有应公多为田头小庙,最多也就有个牌位,在过去的日子里极少有见到神像(近些年有些庙也开始雕塑神像),或为收集而群葬的各处死亡的遗骨。
(一)王爷要说闽南与台湾地区民间鬼魂崇拜信仰里特色最鲜明也是最重要的,非“王爷”(王公)莫属,其在闽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南部沿海地区尤盛。
为台湾、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道教信仰之一,这也成为台湾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