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
肝癌的并发症
• 肝性脑病:终末期表现,占死因34.9% • 上消化道出血: 占死因15.1% •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发生率9%~14%,约占肝
癌死因的10% • 继发感染: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
肠道感染等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 ◆我国肝癌病例中半数以上AFP>400μg/L; ◆目前没有其他肿瘤标记物的特异性可与之媲美; ◆AFP检测较少依赖影像学设备、技术。
• 中国: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和西南;沿 海江河海口和岛屿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广西扶绥、江 苏启东等为高发区,肝癌年死亡率可达40/100000以上
• 男女比:高发区3~4:1,低发区:1~2:1。 • 年龄:高发区:40~49岁最高,低发区:多见于老年。
二、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 • 肝硬化:肝炎后、洒精性肝硬化,肝细胞恶变可
生素K治疗不能纠正等。
规则性肝切除术
规则性肝切除术:按照肝内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 分叶分段施行手术,也指广泛的肝切除、肝 叶切除和肝段切除。
不规则性肝切除术
• 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不完全按照肝脏的分叶分段
解剖(但也要顾及肝内管道的解剖学特点),在距 肿瘤1-2cm处做肿瘤切除,也称局部根治性切除。东 方肝胆医院报道的5524例肝切除中, 60%以上为局 部根治性切除。
%以上,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肾、肝的情况及其他病
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心电图、血液生
化和尿的变化。一旦出现心率快、低血压、尿少等情况,
应及时予以纠正。
• 腹腔引流务必保持通畅,腹腔双套管做持续负压吸引,不 仅可将腹腔积液完全吸出,还可观察有无出血、胆漏、感
染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 体位: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PLC)
肝细胞癌
(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
占90%以上ຫໍສະໝຸດ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C),
约占10%
混合细胞癌,罕 见
一、肝癌的流行病学
• 世界:东南亚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高发区,欧 美、大洋洲为低发区。
• 腹腔镜检查 • 剖腹探查
诊断标准
• 凡有肝病史的中年患者,尤其是男性,如有不明原因的 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应作AFP测定和选作 其他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 肝癌高危人群(肝炎5年以上,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标记 阳性,35岁以上)的定期随访: AFP结合超声显像检查每 年1~2次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措施
型的转移病灶为牛眼征改变。
• 肝脓肿:感染表现,AFP阴性,血象升高,抗感染治疗有效。 • 肝包虫病:牧区生活史或牛羊狗接触史,Cassoni实验阳性,CT
可见子囊,边界清楚。
• 肝脏邻近器官肿瘤:AFP,必要时行剖腹探查。
八、肝癌的治疗
• 手术切除治疗:是我国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凡有手术指征者 均应不失时机争取手术切除。
肝癌和肝硬化的关系
• 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亦令人关注 • 肝癌中50%~90%合并有肝硬化,多为大结节型肝硬
化 • 肝硬化病人合并肝癌可达49.9%,特别是大结节型肝
硬化占73.3% 国际上公认的公式(三部曲) HBV 0r HCV肝硬化肝癌
临床分期
I期:无症状和体征(亚临床期) II期:介于I期与III期之间 III期:有黄疸、腹水、远处转移或恶病质之一者
4.-L-岩藻糖苷酶(AFU):AFP(-)及小肝癌(+)率70% 以上。
5.酸性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A(ALD-A)、5`-核苷酸 磷酸二脂酶同工酶-(5`-NPDV)、碱性磷酸酶同工酶I(A LP- I)。
影像学检查
① 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 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 其诊断符合率可达84%,能发现直径2厘 米或更小的病变,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 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 活动:为防止术后肝断面出血,一般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小时卧床休息
4.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酸碱紊乱;
5. 术前积极护肝治疗;
手术前准备 6. 术前1-2天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
7. 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 肾疾病等均应积极处理,如糖尿病患者术前空 腹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1m mol/L左右;
8. 术前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应用H2受体拮抗剂,有助于防止术后发生 应激性溃疡出血
手术前准备 2. 对于血浆蛋白质低者,应适量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贫血时应少量、多次输新鲜血,争取血红蛋白 达110g/L以上,白蛋白在30g/L以上,如肝脏疾 病同时存在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或出血, 亦需维持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为安全;
3. 术前静脉注射维生素B、C、K,对于凝血时间延 长者,术前应加大维生素K的用量;
HBV 我国HCC病人,95%有乙肝病毒感染背景, 30%有慢性肝炎;肝癌高发区HBsAg 阳性发生 肝癌较阴性者高6~50倍;我国肝癌病人中单 纯整合型HBV-DNA 占51.1%,HBV 的X基因可 改变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基因表达,与癌变可 能有关。
HCV 我国:HCC 中10%有丙肝病毒感染背景;H CC中很多病人为HCV+HBV感染。
影像学检查
④ 核磁共振成象:诊断价值与CT相仿, 可获得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象, 对良、恶性肝占位病变,特别是与肝 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且无需增强即 可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
其他检查
• 肝穿刺活检: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 义,目前多采用在B型超声或CT引导下行细针穿 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但有导致出血,肿瘤 破裂和针道转移等危险。
感染。
肝切除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 肝切除术适应症:
• 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 的器质性病变;
• 肝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无黄疸、腹水; • 肿瘤局限于肝的一叶或半肝,或肿瘤侵犯肝脏三
个叶但余肝无明显肝硬化,并代偿性增大; • 无远处脏器广泛转移;肿瘤未严重侵犯第一、二、
三肝门。
肝切除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 依据:1.我国肝癌90%合并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门静脉转移基础,大量切除肝实质不能显著预防 肝癌的复发和转移;
3.骑跨肝叶肝段的肝癌多见; 4.解剖学发现肝内血管各自有充分的侧枝循环,不
规则性肝切除并不会造成残留肝缺血或坏死。
手术前准备
• 手术前处理原则:
1. 患者住院后即开始给予高蛋白质、高糖、高维生素、低 脂肪饮食以增加营养,最好每天给予2500-3500Kcal热 量的饮食,检查心、肺、肝及肾功能,以正确评估患者 的个身状况及手术耐受力;对肝脏恶性肿瘤、合并肝硬 化、进食少或营养缺乏者,每天经静脉适量补充葡萄糖 (10%-2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和胰岛素,不仅 提供能量,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还可增加肝糖原储 备.同时还可以减少糖原异生作用和蛋白质消耗。
• 下列情况不宜剖腹探查:
• 肝癌已有远处广泛转移; • 病变为弥漫性,或肝癌已超过肝的两叶以上伴有明显肝
硬化,或一、二、三肝门已受严重侵犯; • 合并严重肝硬化或肝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出现黄疸、
腹水或恶液质; • 伴有明显的心肺肾等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 伴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低于50%,经用维
◆诊断标准: ●AFP>500μg/L持续 1月 ●AFP>200μg/L持续 8周 ●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瘤
2.r-GT及 r-GT II :与AFP无关,在小肝癌阳性率为78.6%
3.异常凝血酶原(AP):放免法,≥250ug/L(+),PHC 67% (+),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少数(+),对亚临床肝癌 有早期诊断价值。
临床分型
单纯型:临床和化验检查无肝硬化表现 硬化型:有明显肝硬化的临床和化验表现 炎症型:有或无肝硬化但伴有持续性癌性高热 或ALT明显增高
四、肝癌的转移途径 • 肝内播散:肝内转移最早、最常见,
门静脉、肝静脉、胆管癌栓。 • 血行转移:通过肝静脉,多转移至肺部。 • 淋巴转移: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多见,晚期可转移至胰、脾、
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 •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 • 饮用水污染:池塘中兰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有关
沟溏水:60~101/100000 井水:0~19/100000 • 遗传因素: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 • 其他:酒精中毒;亚硝胺;有机磷;华枝睾吸虫
微量元素:铜、锌 钼
肝癌和HBV、HCV的关系
主动脉旁、锁骨上淋巴结等。
• 直接侵犯和腹腔播种
五、肝癌的临床表现
• 早期肝癌的非特异性症状 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表现无特征性。由于多合并有肝硬化,更容易被
忽视,早期症状有上腹部不适、胀痛、刺痛、食欲下降、乏力。
五、肝癌的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纯痛;如破裂出血,产 生急腹症 肝大: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 小不等的结节。 黄疸:肝细胞受损或癌压迫胆道 肝硬化征象 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 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 伴癌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 钙、高血脂等 转移灶症状
• 肝移植治疗:总体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移 植后的复发
• 物理治疗:无水酒精注射、冷冻、激光、微波、 射频消融
• 放射治疗:不甚敏感,而临近肝的器官却易受放 射损害;近年由于定位方法的改进,疗效可显著 提高
• 靶向治疗、化疗、生物及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 中医中药 • 并发症的治疗:破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