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13
弥漫型
约2%。癌结节极小或无明显结节,癌组织
弥漫分布。与肝硬变不易区别。难手术切除
14
小癌型 diameter<3cm
孤立的直径≤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 癌结节直径之和≤3cm者称为小肝癌
15
病 理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型
胆管细胞型
混合型
90%
少见,约10%
罕见
16
病 理
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最早发生,最常见 (2)肝外转移: 血行转移:以肺转移最高 肺、肾上腺、肾、骨、脑等 淋巴转移:肝门淋巴结最多,胰、脾、主动脉旁,
31
临床分期(TNM)
T1:肿块≤2cm,未侵犯血管 ≤2cm,未侵犯血管/肿块>2cm,未侵犯血管
了解
T2:肿块≤2cm,侵犯血管/多个肿块限于1叶肝内, T3:肿块>2cm,侵犯血管/多个肿块限于1叶肝内, 侵犯血管 T4:多个肿块超过1个肝叶 N0:无淋巴结转移 N1:局部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肝外转移
• • • • • Stage I = T1 + N0 + M0 Stage II = T2 + N0 + M0 Stage IIIA = T3 + N0 + M0 Stage IIIB = T1-3 + N1 + M0 Stage IVA = T4 + N0 + M0
• Stage IVB = Tx + Nx + M1
38
治 疗
• 原则: 早期尽量手术切除,不能手术者采取多 种措施。
一、根治性切除治疗
• 诊断明确,估计病变局限于一叶或半肝者
• 肝功能代偿良好,无明显黄疸、腹水或远 处转移者
• 心、肺、肾功能良好
39


二、非切除性外科治疗:
-196℃ 液氮冷冻治疗、高功率激光气化治疗、微 波局部高热治疗、术中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肝动脉 结扎、肝动脉插管等
21
症状
三、恶性肿瘤全身表现 进行性消瘦 乏力 发热 营养不良 恶病质
伴癌综合征
22
伴癌综合征
是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产生 影响而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症候群。以自 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 的表现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 血小板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在肝癌切 除后可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和TNF)、免疫效应细胞治疗(LAK、TILAKM)
七、中药治疗 八、肝移植:对于肝功能失代偿或受肿瘤位臵限制而
不能切除的小肝癌,肝移植是理想疗法
41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慢性疼痛:肝区疼痛 与癌肿增大牵拉 肝包膜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恶性肿 瘤对机体的慢性消耗、化疗所致胃肠道 反应有关。 绝望 与得知癌症的诊断或终末期肝功 能衰竭有关。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癌结节破裂出血。
34
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显像:结合AFP检查有助早期诊断 (二)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显像(CT):诊断小 肝癌和微小肝癌最佳方法 (三)磁共振显像(MRI):显示肿瘤与肝内血 管关系,鉴别肝癌与良性病变优于CT (四)肝动脉造影:小肝癌定位诊断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鉴别肝血管瘤(PET)
35
其他检查
6
二、肝硬化
约70%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 多数是乙型、丙型肝炎所致大结节性肝 硬化 乙肝相关肝硬化平均每年有3%-6%发生肝 癌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感染持续时间、男 性、酗酒及HBV、HCV重叠感染 血吸虫病性、胆汁淤积性、淤血性肝硬 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关
7
三、环境和理化因素
黄曲霉毒素B1(AFB1)肝癌相对高发地区粮食 被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程度高于其它地区: 池塘中蓝绿藻产生的藻类毒素 饮用水污染 长期持续接受辐射
44
(三)提供合理营养
– – – – – – 向病人解释饮食的重要性、鼓励病人进食; 安排好进餐环境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恶心、呕吐入,以 免诱发肝昏迷; – 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 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
23
症状
四、转移灶症状 肺转移:咳嗽、咯血 胸腔转移:胸水,右侧多见 骨骼或脊柱转移:局部疼痛 或神经受压症状 颅内转移:相应定位症状
24
体征
一、肝肿大
为中晚期肝癌的主要体征 进行性肿大 质地坚硬,常有压痛 左叶肝癌表现为剑突下包块 右叶肝癌可使右侧膈肌明显抬 高
25
体征
二、黄 疸
多为晚期征象 以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癌为常见 癌肿广泛浸润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 癌肿侵犯肝内胆管、肝门淋巴结肿 大压迫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 起胆道梗阻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45
(四)手术患者的护理
1.术前 手术前病人可能发生多种并发 症,如肝癌破裂出血,应告诫病人尽量 避免致癌肿破裂的诱因,如用力排便、 剧烈咳嗽等致腹内压骤然增高的动作。 加强腹部情况的观察,如病人突然出现 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应高度怀疑肝癌 破裂出血,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 救。
46
2.术后 (1)注意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保持腹腔引流通畅,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的量和 性状,如出现腹腔引流血性液体过多、脉搏明 显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给予输液、输血、应用止血药物等相应处 理。 (3)手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神志情况,注意有无嗜睡、 烦躁不安等肝昏迷前驱症状。 (4)预防肝断面出血:术后第二天若患者血压平稳 可采取半卧位,鼓励其咳嗽并协助翻身,但要 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出现术后肝断面出血。 (5)补充营养:肝切除术后应持续吸氧3-5天,遵 医嘱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白蛋白、血浆以及 各种保肝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代偿能力。 47
其它:如亚硝胺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此外,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雄激素、某些 类固醇类药物以及酒精、寄生虫、营养、遗传 等因素与肝癌亦有一定关系。
8
在美国,几乎5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 不同程度的酗酒行为 尸解发现,高达50%的严重酗酒患者有 亚临床肝癌
9
四、遗 传
遗传性 肝癌家庭聚集现象见于慢性乙肝患者, 可能与乙肝的垂直及水平传播有关
2.术后
(5)防治并发症 1)低血糖:肝切除后易引发低血糖,应监测血糖,观 察患者有无心悸、出汗及及,饥饿等症状,如输入 葡萄糖应保持持续均匀输入。 2)感染:应用抗生素防止肝创面、胸部及切口感染。 3)胆汁瘘:保持引流通畅,观察有无剧烈腹痛、腹膜 刺激征、发热等胆汁瘘、胆汁性腹膜炎等症状。 4)肝衰:是术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应 观察患者的神志,有无嗜睡、烦躁不安等肝昏迷前 驱症状。严密监测血氨的变化,血氨高可用生理盐 水100ml加入食醋50ml,每天灌肠1-2次,配合药物 治疗。定期检查血氧饱和度,使其维持在95%以上, 以增加门静脉回流。避免使用巴比妥类等对肝有害 48 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
肝穿刺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 肝癌结节 剖腹探查
鉴别小于2cm的肝内瘤样 病变与AFP阴性小肝癌
36
原发性肝癌诊断要点
中晚期肝癌易诊断 早期肝癌的诊断: AFP+B超是诊断早期肝癌的基本措施 低浓度AFP持续增高,ALT正常 AFP>500μg/l持续1月或>200μg/l持 续8周
对年龄35岁以上,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或 乙肝、丙肝标记阳性者,应进行每年1-2次 的AFP检测和超声检查
28
29
并发症
肝性脑病 肝癌终末期并发症,占1/3肝癌死因
消化道出血
癌结节破裂
出血原因:癌栓引起门静脉高压致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 道粘膜糜烂;凝血功能障碍。占15% 肝癌死因
继发感染
自发或在外力作用下破裂出血
30
肝癌临床分期
Ⅰ期:无明确肝癌症状和体征者 Ⅱ期:介于Ⅰ期和Ⅲ期之间者 Ⅲ期:有黄疸、腹水、远处转移、 恶病质之一者
26
体征
三、肝硬化征象
脾肿大:肿瘤压迫或门静脉、脾静脉内
癌栓也能引起淤血性脾肿大。
腹水:草黄色或血性,多因合并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所致。 向肝表面浸润的癌肿局部破溃糜烂或肝脏 凝血机能障碍可致血性腹水
门体侧支循环形成
27
•1例67岁肝癌患者,伴肝硬化和门静 脉癌栓,其腹壁侧支静脉显露明显
三、介入治疗 (一)经皮肝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二)、超声导引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酒精注射 (PEI)
40
四、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 五、放射治疗: – 病灶局限、肝功能较好、耐受较大放射剂量者
– 常用放射能源为60Co、深部X线和直线加速器等
六、生物治疗:细胞因子治疗(IFN、胸腺肽、IL-2
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1
定 义
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 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 一。 死亡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2
概 述
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50岁最多 男 :女=2-5 :1(美国和西欧)/ 8 :1(亚洲) 常在发病后6个月内死亡 常发生于肝硬化(20~50年后)基础上,但25%患者 没有肝硬化病史,也没有产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肝功能减退使治疗受限,患者常死于肝功能衰竭 全球范围内,我国为高发区,每年平均约25万死于肝 癌,我国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 45%,其中江苏启东和广西扶绥发病率最高。
3
发生率
在美国,肝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 年发生率为4/100,000(约5000~ 10000例) 亚洲、非洲地区年发生率 >100/100,000 世界范围内,每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数 高达130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