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的组成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
元素【氧硅铝鉄】→矿物岩石【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地壳
Ps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位。
【Ex most石英】(通过莫氏硬度计测定矿物硬度判别矿物。
)
气态:天然气
矿物液态:石油、天然汞
固态: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等
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稀有金属等
矿物(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非金属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物等
2、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花岗岩)
(火成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钟乳石岩石(层理构造、化石)
(成因)石灰岩→大理石
变质岩花岗岩→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Ps·沉积岩不一定有化石,有化石不一定是沉积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
环的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
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地球表面形态
ﻉ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
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石
1、板块
①板块构造学说:A.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亚、太、美、印、非、南];
B.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C.板
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
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②板块的生长边界:张裂;
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
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For example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运动
形成海洋(海岭)、裂谷等 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消亡边界
板块挤压运动
陆&陆: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 陆&洋:形成海岸山脉、岛弧链、海沟
落基山脉、台湾岛
2、地震、火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 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地 背斜(盆地谷地山地) 质 褶皱 向斜(盆地)
构 断层 地垒(山地:断块山) 造 地堑(谷地、盆地) ①背斜VS 向斜
②地垒VS 地堑 地垒:在断层中两侧凹落、中间突起的 常见地质构造:发生位移 部分(Ex :陡峭的山峰:华山西峰、
B :最脆弱(所在为断层线) 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 形成沟壑
地堑: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Ex :
盆地或谷地:吐鲁番盆地、、天山、渭 河谷地等)
4、地表形态和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①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 ②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 峡谷[越来越深]
流水侵蚀[v 快]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溶洞 沙丘 风 流水堆积[v 慢] 冲积扇[出山口] 风力堆积
三角洲[入海口] 黄土高原:黄土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脆弱的岩石易破碎被侵蚀,两边不易被侵蚀从而背斜成为谷地【油、气、建隧道】——背斜谷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硬不
易被侵蚀,
而两边岩石脆弱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储存水,槽部最hard 】——向斜山 地垒
地堑
B
受热 冷却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空空气聚积,空气密 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空空气下沉,上空的空气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
近地面空气扩散方向 高空
高空空气扩散方向 甲
乙
Ps 梯田:需地势平缓,坡度较小的地方。
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气环境 reason :臭氧吸收紫外线 1、大气 reason :对流层的能量来自地面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影响)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天气多变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飞机】;存在臭氧层;天气晴朗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短】 O 3吸收紫外光 白天:削弱太阳 选择性吸收 CO 2、H 2O 、云、浮尘吸收红外光 CO 2、云层作用 辐射
削弱 散射:波长越短越容易闪射【蓝色】 夜晚:增强大气 作用 反射[最主要]:H 2O 、云、浮尘 逆辐射 ②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
太阳辐射 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S 越小,光热愈集中,经过大气路程短,被削弱的少】、下垫面因素【新雪反射率最大,赤道上的海洋反射率最小】、其他因素【most 气象因素】 ③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④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强。
)]
Ps Ⅰ阴天昼夜温差小;晴天昼夜温
差大;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 Ⅱ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3、热力环流
①形成原因: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对流运动(垂直),从而产生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高压到低压)。
Ps 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平面而言的,近地面气压恒>高空气压。
甲处受热,近地面空气 膨胀上升,近地面处形成低压 ,相对应的高空处形成高压。
乙处冷却,高空空气收缩 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①太阳暖大地 ③大气还大地 ②大地暖大气
地表受热均匀时的等压面状地表受热不均时的等压面状
热 冷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1000 1005 101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等压线 1000 1005
101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等压线 摩擦力
②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A>B>D>C
由上图等压面的变化可知:Ⅰ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Ⅱ高低压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Ⅲ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Ⅳ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③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由此而产生了近地面的风,比较常见的有: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ﻉ 白天太阳照射,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 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高,空气由陆地流入海 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 高气压,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 白天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ﻉ 由于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 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 力环流。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应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 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粉
尘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
ﻉ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
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影响空气水平运动的力
对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来说,其形成主要受三个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地转偏向力[偏向力],地面摩擦力[阻碍力]。
②高空和低空的大气水平运动(北半球)
Ⅰ高空的风: Ⅱ近地面的风:
作用力
方向
作用
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
压指向低压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密越,越大,风速 )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地面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
与下垫面、风速有关
C D
A B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00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00
受力: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受力: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风向:斜穿等压线
Ⅰ高空的风: Ⅱ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百帕) 1005 1010 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1005 1010
(百帕)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