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学习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学习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1.有效教学的内涵:(1)有效果。

(1)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与动机无关。

(2)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2)有效用。

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

具体来说,它表现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3)有效率。

教学有效率是指一定的教学投入产生了尽可能大或多的教学的目标。

2.有效教学的要求与特点(经验):(1)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确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学习)为本的意识,要重在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发展,要重在看学生学了什么、会了什么(2)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3)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要求是:一要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把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教与学活动上;二要精选教学内容和简化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活动指向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

3.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六个“减法”: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六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1.效率至上(快与慢、效率与质量)2.可测量性(清晰与模糊)3.三、程序化(模式化与个性化)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1.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

教师要从“控制者”转向“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教育即解放‘的体现,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力,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2.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

从理性基础角度讲,有效性基于工具理性,道德性基于价值理性。

有效教学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澄清与选择问题。

教学的道德性包括四个含义:(1)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合乎法律要求的。

(2)道德的教学应该是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3)道德的教学应该是公平的。

(4)道德的教学应当以学生为目的,而不是把学生看作实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第二章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一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1.“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双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广义教学是面向生活的教学,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

2.由“独自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

独自式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

民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对话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3.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

传统教学建立在学生的依赖性基础上,最终培养的也是学生的依赖性,它表现为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现代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独立性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

4.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传统教学把课堂定位为知识授受和能力培养的场所,现代教学则把课堂理解为生命成长、人性养育的殿堂。

第二节卓越教学的质量观和目的观质量观:1.以人为本的质量观2.全面的质量观3.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目的观: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五个要素,因而是卓越教学最重要的五个目的和追求,其排序和意义如下:1.健康第一(生命第一):让学生拥有健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心灵。

2.幸福第二: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金色童年。

3.品行第三:让学生都成为有教养的人。

4.学业第四:让学生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

5.个性第五——让学生成为个性丰富的人。

第三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特征1.有深度的教学。

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不同于“讲得深、讲得透”。

2.有广度的教学,指的是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贯通。

3.有温度的教学(润泽的教室)温度指的是教学的氛围(气温)、文化(气候),有温度就是让学生感到很舒适、温馨、安全、快乐、幸福,它是由课堂中人与人(师与生)的关系决定的。

为了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1)接纳学生(2)重视学生(3)相信学生有能力(4)让学生有安全感4.有力度的教学,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教学,这个活力是由教师的感召力、学科的魅力、学生的潜力共同组成的。

5.有高度的教学。

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人的生成、成长和发展是教学的真正落脚。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3)科教学要进人学生道德和心灵世界之中。

(3)章从机械学习走向有意义学习第一节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基础1.奥苏伯尔依新旧知识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关系,把基于同化的有意义学习区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下位关系和类属学习①派生类属学习②相关类属学习(2)上位关系与总括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倡和强调有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整的人,学生的认识与情感都会参与到学习之中。

(2)学习是自发的,即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换言之,学习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都将发生变化,会对一个人产生全面影响。

3.意义学习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四点:(1)文本本义,即文本符号本身具有的“意义”,它是作者赋予文本的原意。

(2)潜在意义,潜在意义是由文本本义与读者(学生)的关系(距离)确定的。

(3)心理意义。

心理意义是相对于客观意义而言的,由文本本义转化而来,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外在→内在,客观→主观,公共→个体,潜在→现实,即知识由外在转化为内在,由客观转化为主观,由公共转化为个人,由潜在意义变成现实意义。

第二节有意义学习的实践要点(一)1.认知停靠点(1)直观停靠点:种类①实物直观②图像直观③动作直观(2)旧知停靠点(3)背景停靠点。

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4)思想方法停靠点2.情感激发点(1)教师方面:(1)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还源于对所授学科的热爱,还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

总之,教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最有力的因素。

(2)教材方面:(1)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

(2)要致力于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3)学生方面: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节有意义学习的实践要点(二)1.思维展开点:教学中展开学生的思维,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

(2)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

(3)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4)展开思维必然也包括展开教师自己的思维。

其一是展开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理解讲授的内容,也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其二是展现教师的真知灼见,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2.心灵交流点:(1),心灵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2)心灵交流的原则——真实、接受、理解(3)心灵交流的方式——语言、动作、眼神第四章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第一节发展性教学的理论1.“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外国教育史上两种相对立的教学理论。

2.形式教育论的先驱、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

形式教育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唯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其主要观点有:(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

(2)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

(3) 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

3.实质教育论的著名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为人的完善生活做准备。

实质教育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经验论,它的心理学基础是联想心理学。

其主要观点有:(1)教育在于提供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

(3)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

4.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即宗旨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关于“一般发展”的含义和内容,赞科夫作了以下几点解释:(1)“一般发展……指的是个性的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

(2)“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3)“一般发展”本应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4)“一般发展”同众所周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一般发展”不是“唯智主义”的,即它不仅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5.新课程继承和吸收了传统发展性教学思想内涵,同时提出了独特的发展观。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区的关系。

(2)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

(3)共同发展与差异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发展性教学的实践探索1. “指导一自主学习”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1)教改实验的直接实践基础:在考察和分析纪秀卿教改个案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一份“指导——自主学习”的实验方案,并开始在全省中小学传播和实践。

(2)教改实验的直接理论基础: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

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2)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

(3)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4)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5)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2.“指导一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性质(1)以学为基础。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系统的、完整的,是看得见的,这是“指导——自主学习”课堂的核心特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2)以教为导向。

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强调以教为导向,教师要勇于教,善于教,这是“指导——自主学习”课堂区别于其他自主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