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
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
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茫。

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仅举一人例子: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

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灵敏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和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是迎春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偿还债务的替罪羊,自己的不幸至死也不觉悟。

可见迎春之不幸,多由于性格。

再看黛玉的悲剧,难道完全是外力与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人们往往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

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的缺乏,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

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的筋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的绝望。

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尽头。

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上的自毁。

关于薛宝钗的悲剧,一般认为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世道所容,所以是社会
悲剧。

但从文化角度看,她也是封建文化之树上一颗必然的苦果。

封建文化要求每个“个体”去做的事最好不要去符合心中的欲望,这样才会获得社会的好评。

薛宝钗就是这种自觉不自己觉的追求着这种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

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自己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混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的枯萎了。

)(例子三选一)
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可以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

曹雪芹这种历史沉郁中的文学的思考,的确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

三、人生悲剧:
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出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

《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以宝玉为例,开始宝玉并不惧怕生活,而是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着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现世中,他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毅然抉择。

人生总是这样,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原是要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复原,这是人人概莫能外的悲剧。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曹雪芹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痛苦提升到一种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

必须指出,这种悲剧感是不同于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儒家的忧患意识来源于群体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而曹雪芹更直接的是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对人生之忧远胜于对家国之忧。

因此,这种人生悲剧感也远比屈原、杜甫的“离忧”更具深沉特质、更具普遍的人生内涵。

从《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

然而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与旧的、传统的、落后的东西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批判现实与希望中兴,意识中饭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出世与入世,便成了对应着三重悲剧的三重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