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
写作手法精妙。
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
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
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
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
《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
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
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
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
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最主要的两种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 以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尽管如此,他们最后的结局却是一样的― 都没有实现人的价值,都是悲剧性的——这是由社会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钻果。
书中对贾府的描写也是如此。
纵然在中间几回有时显出贾府的势力和一度兴盛,但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并且自第二回一提到贾府时就给人一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以及“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悲凉感觉,直至读完全书,也始终不能摆脱那种悲剧意识的缠绕。
可以说,《红楼梦》整部书始终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二,家族结局的悲剧前面提到“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轰然倒下,确实是悲剧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于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
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家这个大家族的悲剧却有所不同。
《红楼梦》的这种悲剧气氛不仅人现在对于可悲事物的描写具有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欢乐中也透着一种悲凉。
这种悲凉是无形的,它不是通过作者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读者通过作者的描写读出来的,并在欢乐的背后渗透出来的。
如第二十九回,贾母等到清虚观去拈香,本来是热热闹闹,说笑不绝,但当贾珍在神前拈了三出戏后,回说“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再如第二十二回,贾府制灯谜庆元宵,但并没有使人感到元宵佳节的轻松快乐,相反,倒给人一种冷冷清清,“悲之将至”的感觉。
起初,贾家的地位和威望非常高,荣国府和宁国府是何等的气派。
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
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
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渐渐的,家父就开始衰败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
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在贾家彻底衰败时,许多人都想改变这一现状,但是一己之力有限,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少的人受牵连而已。
例如,抄检大观园时,贾惜春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有“玫瑰花”之诨名的贾探春。
她个性刚烈,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
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三,人物结局的悲剧1,金陵十二钗(部分)的悲剧(1)林黛玉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
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
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
林黛玉是情爱至上主义者,她爱贾宝玉,包含极大的理想性,但这一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后来黛玉病重终于将最后一滴泪还尽,只剩了一句痛苦的呻吟:“宝玉,你好……!”(高鹗续书的结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派别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2)史湘云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是贾母的侄孙女。
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在一番充沛流离的生活后与宝玉相遇,并成为夫妻,最后在贫病中死去(此为古本结局,通行本不一)。
(4)贾迎春贾迎春,金陵十二钗之七,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
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
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
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
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
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预示着荣国府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败。
(5)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支撑着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吃穿住行,老死病辞。
可被总称为“五辣”,即香辣,麻辣,酸辣,泼辣,毒辣。
为人处事也十分圆滑周到,很懂得如何让每一个人欢喜,她的心计与城府很深。
对于凤姐,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然而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6)贾巧金陵十二钗之十,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
因生在七月初七,曾受过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
贾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
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也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巧姐带入乡村生活,她才不至于沦落到为奴为婢。
2,木石前缘、金玉良缘的悲剧话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因而绛珠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
后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世为人,绛珠仙子也便下世为人,但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便是木石前盟。
贾宝玉出生是口中含玉,此玉有女娲补天是多出的一块石头经一僧一道炼化而成。
薛宝钗项上有一金锁,锁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这便是金玉良缘的由来在我看来黛玉、宝钗各有所恨,她们的命运同样值得同情、值得叹息!黛玉和宝玉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段木石前缘,引来今生无尽的泪水与忧伤。
宝玉和黛玉是真心相爱的。
然而由于封建的家长制,两人注定不能够在一起。
忆往昔,共读西厢,旧帕寄情,几多甘苦自知,叹今日,谁无情,生生将一对鸳鸯拆散。
到最后是一厢里锣鼓喧天洞房火烛夜,这厢只留下“宝玉,你好…”。
只能叹是有缘无份,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不知心恨谁啊!宝钗对于宝玉而言只是像一个姐姐一样。
管制者自己,要自己去考取功名。
宝钗是与人人为善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大家闺秀形象。
她也是深深爱着宝玉的,但是,宝玉却并不喜欢她。
虽然最后和宝玉结了婚。
但是金玉良缘的背后是青年守寡的命运,其实她始终是宝黛爱情的局外人,从未真正得到过的丈夫,最后的失去也就谈不上失去了吧。
《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是一部笔法卓绝的悲剧小说。
其悲剧世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我们吸吸研究。
参考文献:[1].李春强.《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备科学版).2005年第4期[2]. 赵飞鸣.《红楼梦》三重悲剧世界的审美意象解读.2007年11月[3]陈占彪. 论《红楼梦》的艺术世界构成和悲剧性质.《社会科学评论》 .200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