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
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
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
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
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
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
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
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
1、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
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
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
7、得气。
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
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
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
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
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
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
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
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
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
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
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
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
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
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腧穴总论。
重点讲解了腧穴的分布、分经和分部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的定义、作用、具体穴位和其应用,熟练背诵了特定穴的歌诀,熟练掌握骨度分寸定位法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经络腧穴各论。
在学习十四经的穴位时,我们掌握了每个穴的定位,选取了每条经的临床重点穴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重点穴在治疗时的一些特别方法也做了简要说明。
我们首先学习了任、督二脉,其次为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阴、足三阳,我们在针灸的实验课中对这些经上的重点穴进行了点穴实验及部分穴的针刺操作。
督脉的重点穴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灵台、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神庭、水沟。
任脉的重点穴有会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巨阙、鸠尾、天突、廉泉。
手阳明大肠经的重点穴:商阳、二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天鼎、扶突、迎香。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荣、颧髎、听宫。
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穴位:关冲、液门、阳池、外关、支沟、天井、肩髎、天牖、翳风、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手太阴肺经的重要穴:中府、尺泽、孔最、太渊、鱼际、少商。
手厥阴心包经的重要穴:天池、曲泽、郗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
手少阴心经的重点穴:极泉、少海、通里、阴郗、神门、少冲。
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穴位为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足厥阴肝经的主要穴:大墩、行间、太冲、中封、膝关、曲泉、章门、期门。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大赫。
足阳明胃的重点穴: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乳根、梁门、天枢、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居髎、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足太阳膀胱经的重点穴:睛明、攒竹、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承扶、殷门、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跗阳、昆仑、申脉、至阴。
(三)内科病证。
在这节中,我们针对每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区别了它们的辨证,做到了辨证论治。
最后将它们在针灸中治疗的原则及临床的取穴做了具体补充。
以上为我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梳理。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老师不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教授的,而是很人性化的改变了教学方案。
我们是按照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操作事宜、经络介绍、穴位讲解来进行学习的,这种课程安排我很喜欢也很适应。
因为针法灸法的操作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安排在本学期的开始,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实践练习,如果像课本的顺序学,恐怕我们的实验考试会很难应付。
老师不仅是教学顺序为我们做了这样很好的改变,在授课时也非常的结合临床经验和针灸实践研究,这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特点及应用,让我们少走了不少的弯路同时获得了新知,让我学习针灸的热情有了很大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我及我的同学们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在老师的耐心解答下都一一化解了。
例如,我们在学习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时,并不能理解同名阴经或阳经互相交接时是否是连在一起的,阳经在头部交接到底是在解剖学的哪个部位?老师通过讲解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和气血循环流注表,为我们一一区分每条经的交接具体部位,让我们得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记忆,提高了我们对经脉的认知能力。
当然,不是所有问题老师都要教给我们,有一部分是需要我们今后的自我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如针法中复式行针手法的“烧山火”和“透天凉”,不是我们几天或几个月能够掌握的,这还需要我们今后的探索与求教。
如果能重学此门课,我想我一定会吸取老师改变顺序的方法,先看看目录,寻找新的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自学顺序。
其次,不但要弄懂书本上的内容,也要多到临床,增加针灸的使用性,多多练习操作手法,对于穴位和内科病证的学习一定要多寻找这方面的课外书,补充课本所没有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本教材。
遇到问题时多做对比,必要时寻求老师帮助。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开展PBL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发现问题,通过自学解决后,在讨论中相互提出各自的简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让老师总结再结合实际临床,评判哪种观点是对的,哪种仍存争议。
这也为我们今后写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