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
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
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
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针灸处方:
(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
(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
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
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
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
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
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
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