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交响乐鉴赏

西方交响乐鉴赏

一、笔记部分:1.什么是交响曲: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是共响、合音之意,指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以及彼此协调的歌唱。

在古罗马时期,主要指器乐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大型声乐作品中的器乐部分,如前奏曲、间奏曲等,17世纪《音乐全书》标志着交响乐真正的脱离开声乐作品进入纯器乐体裁,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序曲在这一时期也叫交响曲,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则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形成并发展的。

2.交响曲的作用:能够通过种种音乐的对比、变化、发展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思想心理、感情体验。

它是一种规模庞大、音响丰富、感情绚丽、富有戏剧性与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3.交响曲内部结构:一般按照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套曲形式写作,第一乐章为奏鸣曲曲式快板,第二乐章为抒情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极板的终曲。

但也有的交响曲乐章数多余或少于四个,有的交响曲还带有合唱或独唱。

4.什么是交响音乐:是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管弦乐。

5.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组成:用管乐器与弦乐器共同演奏乐曲的乐队叫做管弦乐队。

6.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的编制:有几十人的小编制及上百人的大编制乐队,百人左右的大编制才能叫交响乐队。

交响乐队的乐队编制根据时代、作曲家、演出场所的不同而常有变化,标准的乐队编制一般为90人-110人。

7.交响乐队的组成部分:乐器群所占比例乐器种类弦乐器约60% 第一、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约15% 短笛、长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双簧段、英国管、大管、低音大管铜管乐器约15% 圆号、长号、小号、大号打击乐器约10% 定音鼓、大鼓、小鼓、铃鼓、响板、木琴、三角铁、钹、锣中琴、钢片琴其他竖琴、钢琴、风琴、萨克管知识积累:①曲式就是段落②交响乐来源于希腊③奏鸣曲:引子-呈示部-展开部④海顿是世界交响乐之父⑤交响音乐有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⑥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描写封建时期的社会大背景,1750-1820⑦浪漫派音乐史个人性、自传性的体裁⑧民族主义音乐1800-1900⑨伴奏乐队由几支琉特琴、维沃尔、一台竖琴和一台古钢琴组成。

⑩法国的音乐中心在巴黎,传遍欧洲的法国歌谣曲,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标志。

意大利的音乐中心在佛罗伦萨,主要作曲家有兰地尼、乔凡尼和基拉尔德罗。

8.交响音乐的包括:交响音乐主要包括序曲、协奏曲、组曲、交响曲、交响诗,随之以后,交响音乐的概念逐渐扩大,由管弦乐队演奏的舞剧音乐、狂想曲、随想曲、幻想曲、叙事曲、变奏曲、舞曲、进行曲等各种体裁的音乐都包括。

9.各个时期交响乐的体征:①早期交响曲的特征和派别:早期交响乐受巴洛克乐队协奏曲的影响,代表人物托雷利的作品《六号》(1698年),已呈现出早期交响曲套曲样式,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末乐章是两段式的舞曲或舞曲类型的乐章。

这一时期,乐队协奏曲和交响曲的区别仅在于前者(乐队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使用了利都奈罗的形式。

交响乐的内部结构与巴洛克晚期的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管弦乐组成的长乐章有关,但作为交响曲体裁的前身是意大利歌剧序曲,代表人物意大利歌剧作曲家A.斯卡拉蒂1680年创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形式是现代交响曲的开端,他确立了在速度和情绪上形成对比的三个乐章,主要包括快板、抒情行板、快速舞曲。

近代交响曲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种创作关系,意大利最早的一批交响曲作曲家几乎都是歌剧作曲家,例如米兰的作曲家乔瓦尼.巴斯蒂塔.萨玛尔蒂尼是当时最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另外还有卡普等人。

德奥地区交响曲的发展,以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维也纳乐派作曲家为代表,柏林乐派以约翰.格特里.格劳斯(1703-1771)和巴赫为代表,他们的交响曲写作业同样受巴洛克协奏曲的影响,而同时期的其他北德作曲家则按照组曲形式写交响曲。

曼海姆乐派隶属18世纪中叶波西米亚的曼海姆选帝侯,曼海姆拥有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它的创始人是约翰.斯塔米兹和他的儿子,以及歌唱家舒特、指挥家卡纳比西组成,曼海姆乐派的交响曲主调音乐风格已经完全确立,旋律突出,乐队编制清晰,主题内容丰富、形象对比大胆鲜明。

在原有三乐章的结构内部插入小步舞曲乐章,构成四乐章近代交响曲套曲结构,不再使用通俗低音,各声部都是用标准的乐队分谱或总谱,乐队编制趋于完善,同时注意发掘新的乐器或音色,如单簧管不再仅作伴奏乐器,小提琴家萨塔米兹确立了由首席小提琴手带领乐队演奏的乐队传统,乐队音响力度表现潜能扩大,曼汉姆乐派喜欢使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力度的表现,德国舒巴特曾描述世界上没有比曼海姆乐队演奏的更好的乐队,它的强音犹如霹雳,渐强犹如瀑布,减弱好像明澈的泉水,绵延远去,它的弱音犹如春天的微风,曼海姆乐派在交响曲套曲结构形成以及管弦乐演奏技巧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为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铺平了道路,,早期维也纳交响曲作曲家蒙斯等,创作了大量交响曲作品,他们对交响曲最大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四乐章的交响曲形式,第一乐章前往往有一个缓慢的引子,终曲时采用回旋曲式,蒙斯于1740年的D大调交响曲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一部用四乐章写成的交响曲。

②维也纳古典乐派交响曲的特征和代表人物: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共同发展和完善了交响曲体裁,使交响乐这一形式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共创作了108首(及以上)交响曲,其中1791年后在伦敦创作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积累了海顿写作交响曲近40年的经验,体现了海顿交响曲的最高造诣。

海顿早期的交响曲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来的三乐章的形式,即快板-慢板(行板)-小步舞曲,不久,海顿发现短小活泼的小步舞曲不具备作为总结性末乐章的特点。

因而海顿在《第三交响曲》开始添加新型的末乐章,情绪欢快热烈的快板或极板的用大型奏鸣曲式结构、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回旋曲式,写作的规模较大的末乐章,这样便产生了交响曲的戏剧性和紧张度,从而达到音乐在高潮处结束。

为交响曲完善第四乐章是海顿在交响曲方面最重要的贡献。

海顿交响曲的特征与古典主义初期的交响曲相比,海顿交响曲的主调风格更加鲜明,主题形象对比更加果断,动机式的展开更富于推动力,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也更具开阔性和想象力,确立了管弦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

写作喜剧歌剧的经历对于他交响曲的创作有着更深的影响,他的交响曲中充满了幽默的创作手法,常常使人们获得欢愉,雅俗共赏是海顿交响曲的主要特点。

海顿的交响曲创作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海顿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各种音乐形式、体裁,他都创作过,一生共写了104首交响曲,83受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3部喜剧,4部神剧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协奏曲、室内曲、合唱曲、弥撒曲、歌曲等,这些作品大多产生在他为艾斯特哈齐宫廷服务期间。

有关海顿交响曲数目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125,一种说法是153,其原因在于当时对于交响曲的界定很模糊,海顿在世时也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编号,现在多采用霍博肯的作品编号来计算,为104首。

莫扎特在交响音乐方面创作的特征:莫扎特一生写了600多部作品,最著名的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25部,约50部交响曲,其中以《降E大调第39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莫扎特8岁就写了第一部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

他早期的交响乐作品尚未脱离模仿前人的幼稚气息,规模也较小,形式简单,缺乏形势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只表现了小作曲家对交响曲概念的初浅认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四交响曲》,9岁作了《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1岁作了《F大调第六交响曲》,12岁作了《D大调第七交响曲》和《D大调第八交响曲》。

青年时期,创作上开始显露个性,为他交响曲创作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这十年之间,他大约完成了25部交响曲,1770年2首,1771年2首,1772年7首,1773年7首,1774年2首,特别要提的是1773年创作的《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以小调特有的悲剧性和他本人的抒情性艺术气质相融合,反映出作曲家反抗封建、反抗大主教、反抗压迫的精神气质,莫扎特在交响曲的呈现部加了第三主题,同时更缜密、细致的用了木管乐器,扩大了管弦乐队在音色上的表现力,1778年创作了《D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交响曲》),第一次使用了单簧管,构成了早期使用双管编制的原则,比海顿采用这一原则提前了10年,受古老传统影响,莫扎特这一时期的交响乐以三个乐章构成,直到1779年创作的《第三十三交响曲》,莫扎特才把3个乐章扩充加上小步舞曲乐章构成了交响套曲4个乐章的形式,1780年创作的《C大调第三十四交响曲》,在乐队编制上大胆使用了双管的管弦乐队,其中,弦乐组的小提琴就有40把,大提琴8把,低音提琴10把,管乐组各类乐器均为两只,形成大双管编制,而大管竟达6支之多,在当时运用如此庞大的乐队表现出莫扎特在交响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上正向着纵深与广阔的方向发展,1781年也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共创作了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是他交响曲的杰作,特别是最后的3部交响曲,标志着他交响曲的创作已经步入了顶峰,3部交响曲的写作时间如此集中但风格各异,没有一点雷同,《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是在旋律和节奏上具有舞曲特征的作品,《g小调第四交响曲》则直接以真挚、抒情、忧伤的气质为特征。

《C大调第十一交响曲》则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显示出莫扎特极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感动人心的思想与情感,这3部作品都是莫扎特对交响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莫扎特的交响曲作品不但有哀愁伤感,而且有激情的戏剧化,然而优美典雅、活泼明朗仍是他的音乐主流,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戏剧化风格在交响乐发展史上更为成熟新颖,此外,如歌的旋律也是他交响音乐的特点之一,在交响乐的曲式结构上奏鸣曲式在第一乐章的运用,在海顿规范的四个乐章结构形式中出现了更稳定更成熟的实践,在乐队编制上基本完成了18世纪早期双管乐队的编制原则并固定下来。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交响音乐的奇迹之一”。

贝多芬在交响曲方面做出的贡献:由于贝多芬生活在欧洲大革命时期,时代赋予他特殊的音乐逻辑思维,从抗争命运到艰苦斗争到胜利成为他全部交响作品的主线,从而形成他交响作品激进、充满进取的英雄风格,、古典主义的理想、18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运动的民主思想、个人自由的原则、崇高的伦理道德、都是他交响曲所表达的精神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也决定艺术表现手段,由于交响曲表现了社会的冲突、矛盾、对立,因而,他的作品处处表现形象、色彩、情感上强烈的对比,这些都体现在其奏鸣曲式各主体呈现时鲜明的对比、音色戏剧性的处理和发展音乐素材,在节奏的动力性、交替重音和力度处理方面都有着创新、从而加剧了戏剧性的交响数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