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讲义(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文章内容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文学常识1、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三、语音1、先自度其足(duó)2、吾忘持度(dù)3、遂不得履(suì)(lǚ)4、宁信度( nìng )5、遽契其舟(jù)(qì)四、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五、一词多义1、度(1)先自度其足(量长短)(2)吾忘持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3)至之市(到……去)(4)入水求之(代指剑)3、市(1)至之市(集市)(2)市(集市)罢。
六、重点词语解释1、而忘操之操:拿,携带2、及反及:到,等到3、遂不得履遂:终于4、宁信度宁:宁可5、无自信也无:不,没有6、遽契其舟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7、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惑:迷惑,糊涂七、重点语句翻译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宁信度,无自信也。
” *宁可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是吾剑之所从坠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7、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
八、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最可笑的语言是哪句?此句突出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3、、《郑人置履》讲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旨在讽刺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告诉我们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办法的道理;“刻舟求剑”的故事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九、开放性试题1、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请你再列举一些!*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2、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1.写汉字。
自duó()其足 nìng()信 zhuì()于水 jù qì()其舟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句子。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
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时记趣》一、文章内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文学常识1、选自《浮生六记》。
2、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
三、通假字1、以土砾凸者为邱邱通丘,土山四、重点词语解释1、余忆童稚时余:我稚:幼小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之物藐:小4、必细察其纹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私拟作群鹤舞空拟:比6、昂首观之之:代指“群鹤舞空”现象7、项为之强强:这里是僵硬的意思。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帐:白色的蚊帐9、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0、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11、于土墙凹凸处凹凸:高低不平 12、花台小草丛杂处丛杂:多而杂乱13、常蹲其身其:自己 14、凹者为壑壑:山沟15、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6、盖一癞虾蟆也盖:原来是五、重点语句翻译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六、课文内容理解1、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给下面的字注音藐()唳()砾壑()庞()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3、《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_代作家。
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4、“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5、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7、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句子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
砾()壑()怡()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使与台齐:观之正浓:盖一癞蛤蟆:鞭数十:(3)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
(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5)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度宁坠遽契2.《韩非子》战国法《吕氏春秋》吕不韦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
《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
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1.miǎo lì lì hè pang2.眼力物体本身之外(世俗之外)暗地里精神游历搬,移开3.①《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②记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螳螂蛇5、觇审视视6、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7、螳螂捕蛇8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9、(1)lì hè yí páng (2)一样高程度深原来鞭打(3)“以丛为林,……凹者为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4)观察的仔细(5)庞然大物癞蛤蟆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