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填空1、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论辩文;《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司马迁,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4、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指的是屈原的《离骚》。
5、屈原之后楚辞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为东汉的文学家王逸。
8、"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的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0、《汉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包括十二帝纪、 70 列传、十志、八表。
11、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与《上林赋》。
西汉后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风俗通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3、我国远古的神话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开辟神的故事;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话的故事。
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把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
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和小说;再加上纵横,合称十家。
5、《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民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这四家诗的最早传播者分别是辕固生、申培、韩婴和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传笺》,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左传》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和《齐鲁长勺之战》等。
它们是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资料。
9、《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庄子·内篇》七,《庄子·外篇》十五,《庄子·杂篇》十一,共三部分。
10、"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抒发他至死不忘郢都的名句,出自《九章》。
1、《诗经》中"颂"诗的"三颂"指的是《商》颂、《周》颂、《鲁》颂:2、所谓"四家诗"指的是:齐、鲁、韩、毛。
3、墨子"三表"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4、《左传》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间的各国历史大事件,其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军事行动480多,朝聘会盟450多。
5、《国语》是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的一部著作。
6、先秦文献中,经西汉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的有三部,它们是:《史记》、《战国策》7、汉代人分先秦诸子为十家,它们是:儒、道、法、墨、名、农、杂、小说、阴阳、纵横8、郭沫若概括孟、庄、荀、韩四人的文章为: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9、宋玉的代表作品是:《九辩》10、春秋时期我国散文获得了重大发展,其标志是出现了两大部散文作品《论语》和《左传》。
1、我国并无记载神话的专书,保存远古神话篇段较多的古籍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三五历纪》、《风俗通义》等,其中尤以《山海经》保存得最多。
2、《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一般认为这是根据音乐来分类的。
它的首篇是《关雎》,末篇是《殷武》。
3、郑玄认为《毛诗序》是毛亨和毛苌所作,范晔认为是毛苌所作。
4、《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并把它们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而《周易》中的卦爻辞则标志着我国散文在萌芽阶段的重要发展。
6、《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刻画谋士冯谖形象的《齐人有冯谖者》是它久为传诵的名篇之一。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是东汉文学家王逸。
8、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9、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10、《天问》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奇文。
作者在篇中所提的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1、所谓"诗六义"指的是:赋、比、兴、风、雅、颂2、所谓"五经四书","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3、"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谷梁传》《公羊传》4、庄子"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5、墨家十大主张是: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6、战国散文四大家指的是:韩非子、孟子、庄子、荀子7、先秦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指的是:屈原8、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辞作家有:宋玉、景差、唐勒9、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吕氏春秋》二十余万言,一百三十篇包括三大部分,它们是:十二纪、八览、六论1、《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此语出自《汉书·艺文志》。
3、东汉王逸所著《楚辞章句》是《楚辞》现荐最古的法本。
4、先秦文学中有两篇最富浪漫情调的作品,一篇是诸子散文中的《逍遥游》;另一篇是"楚辞"中的《离骚》。
5、"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6、"汉赋四大家"是西汉的司马相如和扬雄;东汉的班固和张衡四位作家。
7、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9、《战国策》是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的。
10、"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中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东方朔诸人的仿骚作品。
3.七体:“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4.《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现指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赞赏。
最后是《礼魂》篇。
5.《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6.《诗三百》:即《诗经》。
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按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当时皆可合乐歌唱,实为歌词,其文学本质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文学许多特征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7.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8.《尚书》:中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原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
记录殷周时期帝王或者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文字古奥,语言技巧超过甲骨辞和铜器铭文,而且全部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9.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内容驳杂,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有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共六十三篇、六论共三十六篇,加上《序意》共一百六十篇。
此书兼采诸子百家之长,并用一定的主导思想把它们贯穿起来,反映了战国末期思想融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