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1.《世说新语》内容:《世说新语》的原名是《世说》。
其编纂者为刘义庆。
其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2.《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
共11篇:《东皇太一》《国殇》《礼魂》《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
其具有明显的表演性,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
艺术成就: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人神杂糅的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善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景物、环境气氛与描写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语言清丽华美,简练传神,音调铿锵,韵味悠长。
3.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近之处。
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及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6.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诗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诗体,是与古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永明间,故又称永明体。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7.诗经四家诗: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象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
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1.陶渊明的艺术渊源及艺术特点:特点:①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状,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艺术渊源: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汉赋四大家的成就:①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②杨雄:前期《蜀都赋》后四赋:《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③班固《西都赋》④张衡《西京赋》《东京赋》3.汉赋的发展流变: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肆意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顽强的表现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①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
汉初骚体尚未大盛。
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别写作。
这一时期作家有陆贾、贾谊等,正式形成于枚乘的《七发》②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
又称汉大赋时期。
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期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杨雄等。
汉大赋突出的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
叙述,辞藻华丽。
③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张衡、赵壹等。
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张衡《归田赋》突破了传统。
4.汉代文学生成的背景两汉历时四百余年。
汉朝以辽阔的疆域,雄张的国力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1.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文化交流:2.大一统的局面,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时代精神的滋养:3.大一统局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思想趋于统一:儒家思想被社会上下广泛接受.5.楚辞诗经比较:①风格感情色彩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②产生地域不同:诗经产生于北方主要黄河流域,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原文化;楚辞主要在长江流域,限于南方楚地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有关,属于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
③形式不同:诗经的诗句以四字为主,篇章较短,风格朴素,多叠字叠章;楚辞篇章宏阔,江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形式更灵活。
④个人与群体关系不同:诗经主要重群体,抑个体。
楚辞比诗经更注重个体。
⑤表达方式不同:诗经多为赋比兴,楚辞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开汉代大赋的先河。
屈原在离骚中用美人香草象征君王,也为以后诗词中此类描写开了先河。
用兮字为代表,开创了后世骚体诗等问题。
⑥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还有思妇诗。
6.曹操的创作风格,特点: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完整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例如《薤露》,乐府旧辞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②悲凉: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7.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差异: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从总体看,南方文坛标新立异,北方文坛受其笼罩。
8.史记与汉书比较:《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
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
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
它与《史记》相比的特点有:①《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在娓娓而谈中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
而《史记》则是注重于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
例如《苏武传》。
②《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
《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例如《汉书》里的《公孙贺传》。
③《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
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
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④《汉书》材料周全,扎实稳妥,看法全面。
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
例如:贾谊。
《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性较强,其相比之下,各有千秋。
西晋太康、元康时期的作家:两潘(潘岳、潘尼)、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一左(左思)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抒情成熟的是:秦嘉《赠妇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指的是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三曹”:曹操:四言为主,以乐府旧题写实事《蒿里行》,深的四言诗的真谛《观沧海》,建安诗风之典型《短歌行》用创作实践推动乐府诗的繁荣。
曹丕:敏感多情,善弄权术,矫情自饰,善于表达,纤丽的情思。
在形式方面突破乐府诗的局限,将七言诗写的成熟。
曹植: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任性而行。
一改以往乐府诗的叙事传统,转而抒情,突破传统诗境。
多写五言诗。
前期诗歌(反映战争和动乱)后期诗歌(抒写抑郁苦闷之情)“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初唐四杰吴中四士是指: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宋是中国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汉赋四大家成就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史记》体例的特点,与《汉书》的不同体例的比较: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开后世京都赋先河的是杨雄的《蜀都赋》。
南北朝民歌各自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南朝《西洲曲》、北朝《木兰辞》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中国诗歌中最古老的的七伏诗是《氓》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