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精品】虞美人教案三篇虞美人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三、前人评价: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相关连接:1)垓下歌力拨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篇2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中学的语文教师鞠海侠。
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今天有幸来到江南,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与你们相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站在这里,想起了郑愁予的几句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
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虞美人》一词篇幅短小,仅有八句话,但却蕴涵了丰富而深广的情感!主要写的是词人从一国之君沦落为亡国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变,以致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和着血泪的悲叹。
2、学情分析:本词虽是双调,却很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习。
二、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诗歌教学的鉴赏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领悟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体悟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难点:对主旨句的深刻理解,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新的认识。
2、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李煜的生平资料,并搜集有关《虞美人》的鉴赏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四、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导入――品味鉴赏――总结为了先声夺人,打动学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
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
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
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我们就来静静聆听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凤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李煜的一生,传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
我设想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
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详细介绍。
让学生把握他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所带给他的词作内容和和风格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这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巧合,还有他的重瞳的传说,他对佛教的信仰都会极大的调动学生了解走进李煜的热情。
我们更多地关注李煜,其实就是在关注他的作品。
我觉得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是解读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
主体部分是品味鉴赏:我安排了这样的六个环节:听――读――品――评――仿――背。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我们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听:同学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我们也来一起听一遍)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可学生代表朗读,也可分组竞读,或集体诵读。
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品:品味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采用设问导思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随着文章脉络的展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我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或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是最后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由于学生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不同,他们所喜欢的词句也可能不尽相同。
我也问过我读初三的女儿,她说喜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改。
我问为什么?她说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相类似,桃花又开,人已不在,有点物是人非的苍凉的味道。
是啊,这在与不在之间。
变与不变之间承载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
那就按照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体现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全词的主旨句呢?引导学生抓住这句中的情感性词语标志,那就是“愁”,进而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愁的。
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为了加深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回忆:这愁和《相见欢》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做到温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讨研究: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解决的办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论事,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把握,二是从课文的内容提取信息,赏析前六句,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通过探讨学生会发现李煜为什么而愁了,荣华富贵没有了,故国家园没有了,帝王江山没有了,阅尽了人间冷暖,饱尝了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愁“是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引导学生探讨其它写“愁”的诗句,进行由此及彼的迁移拓展,与本课的主旨句进行比较,加深对作者的愁绪愁怀的理解。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