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甘凉滋润法)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经霜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泡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痰多加贝母、瓜蒌;
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主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
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痰。

【方论选萃】
清喻嘉言: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
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

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
惟喘属之上矣。

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
之属于肺者。

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
又不得其旨矣。

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
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大杂,如弋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

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

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
之母也。

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
痰,故不用也。

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


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

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
阴气,不过一线耳。

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
生理乎。

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如沃焦救焚,不厌
其频,庶克有济耳(《医门法律》)。

清柯韵伯: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
燥也。

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清金保肺之法。

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此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
矣。

石膏、麦冬禀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气之源,而气可不郁;土为金母,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
之源,而金有所持,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矣。

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
不孤;西方虚,则东方实矣。

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
(《古今名医方论》)。

清徐玉台:喻氏补秋燥一门,以正四时,以备六气,可谓发
前人之所未发。

但燥气伤人,必由阴分先虚,非比风寒暑湿,由于外感者多。

所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症,纯以生津伤肺立法,并不杂入外感之药。

石膏清肺中之
热;麦冬滋肺中之阴;阿胶补肺中之血;佐胡麻滑以利窍;
人参补肺中之气;佐杏仁苦以豁痰;经霜桑叶、枇杷叶轻清
凉泄;复以甘草和之。

统论全方,清金平木,以制亢逆之火;补胃生肺,以壮高源之水,名曰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
泄郁不用辛香,清热不用苦寒,凡治燥症之权衡,以毕具于
此矣。

清王子接。

燥曰清者,伤于天之燥气,当清以化之,非比内
伤血燥,宜于润也。

肺日救者,燥从金化,最易自戕肺气,
经言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肺为娇脏,不容缓图,故日救。

石膏之辛,麦冬之甘,杏仁之苦,肃清肺经之气;人参、甘草生津补土,培肺之母气;桑叶入肺走肾,枇杷叶
入肝走肺,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阿胶、胡麻色黑入肾,壮生水之源,虽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则肺之清气肃而
治节行,尚何有喘呕痿厥之患哉(《绎雪园古方选注》)清
吴谦等: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

肺主诸气故也。

然火与元
气不两立,故用人参、甘草甘温而补气,气壮火自消,是
用少火生气之法也。

若夫火燥膹郁于肺,非佐甘寒多液之品,
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气反为壮火所食,益助其燥矣。

故佐以
石膏、麦冬、桑叶、阿胶、胡麻仁辈,使清肃令行,而壮火亦
从气化也。

经日: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

故又佐以杏仁、枇杷叶之苦以降气。

气降火亦降,而制节有权。

气行则不郁,
诸痿喘呕自除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燥之一证,有金燥,有火燥。

前已论之详矣。

此方为喻氏独创,另具卓识,发为议论,后人也无从置辨。

虽其主治因无金燥、火燥之分,而细阅其方,仍从火燥一端
起见。

此必六淫火邪,外伤于肺,而肺之津液素亏,为火刑
逼,是以见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象。

然外来之火,非徒用
清除可愈。

经有火郁发之之说,故以桑叶之轻宣肌表者,以
解外来之邪,且此物得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

石膏甘
寒色白,直清肺部之火,禀西方清肃之气。

以治其主病。


与大肠为表里,火逼津枯,肺燥则大肠亦燥,故以杏仁、麻
仁降肺而润肠,阿胶、麦冬以保肺之津液,人参、甘草以补
肺之母气,枇杷叶苦平降气,除热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
则膹郁喘呕之证,皆可痊矣(《成方便读》)。

现代李畴人:喻氏改《内经》秋伤于燥,冬生咳嗽之文,而
立此方治之。

人参、甘草、阿胶、麦冬补肺气而救肺阴,杏
仁泄肺化痰,石膏泻肺胃之火,麻仁润燥而滋大肠,桑叶、
枇杷叶清肺络,化痰止咳。

肺胃之火热去,津液还,秋燥平,而津气复矣(《医方概要》)。

近代何廉臣:喻氏宗缪仲淳甘凉滋润之法,制出此方,名曰
清燥,实以滋水,即《易》所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是也。

名曰救肺,实以补胃,以胃液为肺津之母也。

(《重订广温热论》)
【近代验证】
例一张之亮治燥咳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周××,女, 50 岁。

初诊: 1978 年 10 月 9 日。

主诉:干咳,入夜尤甚,咳时无痰,胸中闷胀。

诊查:唇舌及咽喉灼干,声音略带嘶哑,心烦,食欲减退,
无苔,脉数无力。

辩证:燥热伤津,心火刑金。

治法:清火生津润肺。

方选清燥救肺汤,加知母、贝母。

处方:霜桑叶10 克生石膏10克党参10克生草5克胡麻仁(捣细)8 克阿胶10克麦冬15克杏仁10克批把叶 6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
一诊:服药三剂后,咳嗽减轻,胸闷、心烦、声哑等症虽也
相继减轻,但未全除。

咽喉仍有干燥之感,脉数亦无力。


以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兼用止咳宁嗽之品。

处方:沙参15 克霜桑叶10克生扁豆12克玉竹12克天花粉 12克净杷叶6克贝母10克
服上方药三剂后,食欲增加,脉象缓和,咽喉干燥、口渴、
胸闷、心烦、嘶哑等症全部消除而痊愈。

例二汪志伟治便秘案(选自《湖北中医杂志》1989.5)
汪某某,男, 62 岁,退休干部。

患者素有便秘史,7 日 1 次大便乃常事,需服泻下药才使便
通。

此次因大便半月未解,服用缓泻剂无效而来就诊。

诊见:
腹胀,咳嗽。

有嗜烟史40 余年。

舌质红,苔黄腻而黑,脉
滑。

证属肺热燥结。

治宜清燥润肺。

方用清燥救肺汤,
处方:党参15 克生石膏30 克(打碎先煎)阿胶(烊化)麦冬枇杷叶杏仁甘草各10 克胡麻仁60 克(打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