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之治燥剂清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凉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温燥---头痛身热,干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滋阴润燥脏腑津伤液耗所致内燥证上燥---肺:干咳,咽干鼻燥中燥---胃:易肌,干呕食少下燥---肾:消渴,大肠津亏注意:1.燥邪易伤津耗气,应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药2.注意顾护脾胃1.杏苏散【方解】君药: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臣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佐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佐使: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配伍特点】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遵《素问》“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桑杏汤【方解】君药: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臣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佐药: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配伍特点】因本方证邪气轻浅,故诸药用量较轻,且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正如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用药鉴别】桑杏汤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
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使凉燥解而津液布。
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使燥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用桑叶、杏仁,皆可治疗外感咳嗽、受邪轻浅、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
桑菊饮方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侧重于疏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治疗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恶风、头痛等风热表证桑杏汤虽亦配伍辛凉解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3.清燥救肺汤【方解】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臣药: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原方中石膏煅用,颇具深意。
喻氏将其煅用,且用量极轻,是取其清肺热而不伤胃气之意。
麦冬---甘寒,养阴润肺。
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
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佐药: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素问》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使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配伍特点】全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是为本方配伍特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用药鉴别】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证有轻重。
桑杏汤证属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咳嗽不甚、右脉数大者,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为法;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4.麦门冬汤【方解】君药:麦冬(七升)---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臣药:人参---益气生津佐药: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半夏(一升)---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使药: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于大量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主从有序,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
本方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5.养阴清肺汤【方解】君药:大生地---甘寒人肾,滋阴壮水,清热凉血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冬--养阴清肺佐药: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敛阴和营泄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佐使: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配伍特点】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本方配伍特点是邪正兼顾,养肺肾之阴以扶其正;凉血解毒,散邪利咽以祛其邪。
本方是治疗阴虚白喉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6.百合固金汤【方解】君药: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肺阴亏)生地、熟地---并用,滋肾壮水,其中生地兼能凉血止血。
(肾阴亏)三药相伍,为润肺滋肾,金水并补的常用组合臣药:麦冬---甘寒,协百合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滋阴壮水,以清虚火,兼利咽喉佐药:当归---治咳逆上气,伍白芍以养血和血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佐使: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散结,并载药上行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配伍特点】一为滋肾保肺,金水并调,尤以润肺止咳为主;二为滋养之中兼以凉血止血,宣肺化痰,标本兼顾但以治本为主。
本方以百合润肺为主,服后可使阴血渐充、虚火自清、痰化咳止,以达固护肺阴之目的,故名“百合固金汤”。
本方为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气喘,咽喉燥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7.增液汤【方解】君药: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臣药: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配伍特点】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汤”。
本方咸寒苦甘同用,旨在增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本方为治疗津亏肠燥所致大便秘结之常用方,又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为辨证要点。
8.玉液汤【方解】君药:生山药---补脾固肾止便数,润燥生津止口渴生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臣药:知母、天花粉---滋阴润燥止渴佐药:鸡内金---有助脾胃运化,使水谷化生津液葛根---生脾中清阳,输津液以溉五脏五味子---敛阴生津,且能固肾涩精。
9.琼玉膏△【用法】人参、茯苓为末,蜜用生绢滤过,地黄取自然汁,捣时不得用铁器。
温酒化服。
【方解】君药:生地黄---滋阴壮水臣药:白蜜---养肺润燥二药相配,金水相生,壮水制火。
佐药:人参、茯苓---补气益气,培后天之本,使土旺金生。
【配伍特点】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之效,使水盛则火制,土旺则金生,肺得濡润,治节有权,其咳自愈。
【配伍特点】诸药相伍,共奏补气生津,润燥止渴之效。
15.治燥剂15.1轻宣外燥杏苏散外感凉燥证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大枣桑杏汤外感温燥证清宣温燥,润肺止咳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清燥救肺汤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15.2滋阴润燥麦门冬汤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清养肺胃,降逆下气1.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阴清肺汤白喉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玉液汤消渴气阴两虚证益气滋阴,固肾止渴口干而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琼玉膏肺痨肺肾阴亏证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干咳少痰.咽燥咯阻,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生地黄、人参、白茯苓、白蜜增液汤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增液润燥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玄参、麦冬、细生地百合固金汤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熟地生地百合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