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缘人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被排斥和忽略了的人。 对象化的
和冲突也是平常之事。 本文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从
师生关系引发了诸多的危机。
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三个方面分析教学思维的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为教师权威提供合法基础的知识权
变革。
威。 后现代主义否认知识的权威性和科学真理的绝对性、
客观性、 确定性、 静态性等现代理性特点, 主张知识具有
和计算。 〔1〕 这种教学关系我们称之为对象性思维关系 , 即
○○

学、 人文、 艺术、 政治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矛头所指
“主体—客体” 两极对立思维模式。 在对象性思维模式的影
的直接方向和首要目标是现代理性所确立的科学真理、 绝
响 下 , 师 生 关 系 蜕 化 为 简 单 的 知 识 “授— ——受 ” 关 系 , 而


个教师, 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 学
互作用、 不平衡、 平衡化而主动实现。 后现代主义将自组

生 也 是 如 此 , 他 们 共 同 对 求 知 过 程 负 责 。” 〔6〕 所 以 , 在 后
织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干扰” 成为教学过程
号 上

现代主义看来, 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的关系, 在对话过程
8
理论探索
能使其他的语言游戏合法化, 科学知识一直在寻求以其他
态 和 腔 调 是 极 为 专 横 的 。” 〔8〕 在 这 种 知 识 观 支 配 下 的 教 学
方法来解决合法化的问题,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长期
过程也必然是谋求控制的过程。 由于知识目标被事先所预
以来科学知识或显或隐, 在解决此一问题时所不得不依靠
优化的诱因, 是开放自组织系统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 教

中, 他们相互讲述、 聆听, 不再刻意追求一致或绝对, 而
学系统在干扰下远离中心, 在混沌与不确定状态中, 自组
是达到理解和沟通, 承认多元和尊重差异。
织发挥着不断转化的作用。 这种转化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
而还是体现为一定的秩序, 即一种 “混沌的非预测性和非
理论探索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张俊列 徐学福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对现代理性进行了 诸多的 批判和诘难。 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知识观的批判, 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认识依据。 本文立足于后现 代主义知识观, 从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三个方面分析教学思维的变革。

的, 试 图 将 人 培 养 成 一 种 理 性 化 的 “完 人 ”。 斯 塔 迪 许 (P.
放出来, 还原为具有真实情感、 价值和态度的生活情境中

Standish) 认 为 , “完 人 ” 的 观 念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现 代 主 义 观
的活泼生动的实在者。 后现代教学目的观寻找到了被理性
○○
通过严密的合乎规律 (规则) 的教学行为, 把人培养成为


具有理性的人。 这表现出控制和征服的本质。
注释: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至上、 理性权威提出挑
〔1〕 王坤庆. 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 〔M〕 . 武
界, 教学过程由控制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
术 (个人通过伦理或自我建构方式创造自己的认同) 的过
程中。 他把 “自我技术” 定义为允许个人运用它自己的办
三、 教学目的: 从科技理性思维向生活存在性 法或借他人之帮助对自己的躯体、 灵魂、 思想、 行为、 存
思维的变革
在方式施加某种影响, 改变自我以达到某种愉悦、 纯洁、 智慧或永恒状态的实践。 福柯的这种转向实际上就是我们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知识观 教学思维变革
【教

后 现 代 主 义 (Postmodernism) 是 20世 纪 60年 代 兴 起 于
控制的主体地位; 而学生则被视为学习知识的机器, 是被


西方世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其理论基础受尼采、 弗
支配和控制的客体。 师生双方成为相互利用、 互相占有、


和理论依据。 时至今日, 学术界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和
成为教学中的关注点, 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被教师所
评论真所谓是 “见仁见智”, 而后现代主义也没有形成一个
忽 略 , 成 为 “边 缘 人 ” (marginalized people)。 福 柯 认 为 边
统一的学术流派或是学术团体, 在后现代主义内部的争论
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 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之 为 缄 默 知 识 。” 〔2〕 利 奥 塔 (F.Lyotara) 认 为 “后 现 代 ” 就 是对元叙事的质疑, 〔3〕 科学玩的是自己的语言游戏 , 它不
程中, 教师和学生皆成为知识支配下的机械对象。
中的 “非人格化”, 以及把真理等同科学。 但事实是, “客
后现代主义范式是一种开放的观点, 系统是一个自组
观知识” 和 “主观知识” 并不存在着对立, 科学也并非真
织的过程, 转变性的自组织发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中。 耗
理的同义词 。 〔5〕
散结构理论认为: “转化性变化并不会发生在平衡或接近
在的、 非构成性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理解学生的
在对话与交往过程中的一个理解与建构的开放性过程。

○○
独特体验。 “通过对话, 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
基于知识观的转换, 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是一个

概念不复存在……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 时而作为一
自组织的过程, 学生的成长和转变总是通过相互作用、 交
具有理性的人为其目标, 教学目的就是传递知识, 使人成
哈贝马斯所言: “生活世界再造自身, 以至于超越行为者
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 知识被认为不以认知主体的兴趣、
视角的下述三种功能都能得以实现: 文化传统传播, 群体
爱好为转移, 也不以情境为转移。 具有普适性的客观存在,
借助标准和价值而达到的整合, 和续后各代人的社会化。
一、 教学关系: 从对象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 建构性、 情境性、 不确定性、 非积累性、 多元性、 动态性
变革
等 特 点 。 波 兰 尼 (M. Polanyi) 认 为 : “人 类 有 两 类 知 识 。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 数学公式来表达的,
教学关系是指师生关系。 现代理性影响下的知识观, 认为知识是客观的、 绝对的, 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科学知识是唯一的真理,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这种知识观 为教师权威寻找到了合法基础, 教师因比学生拥有更多的 知识而在教学关系中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 处于支配和

洛伊德的影响, 表现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
互 相 控 制 的 对 象— ——使 师 生 形 成 对 象 化 的 思 维 方 式 , 把 自
它对自西方启蒙理性以来所形成的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
身以外的一切看成是孤立的对象性存在而进行利用、 占有
义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其影响已涉及哲学、 科
所以知识成为最大的最权威的理性存在, 容不得丝毫的怀
但以这种方式进入视域的乃是交往地构成的一般生活与世
【教
疑。 拥有知识的人也就是拥有理性的人, 拥有权利和地位
界的属性 。” 〔11〕 所以 , 教学目的由科技理性 思 维 转 向 生 活
育 导
的人。 在这种知识观的支配下, 教学以追求更多理性为目
存在思维是符合人的本质的, 把人从理性的冰冷世界中解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真理与客观知识权威的解构与去中
平衡的系统中, 一个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系统是稳定的封闭
心化, 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合法基础, 也就解构了
的 系 统 ; 实 际 上 从 能 量— ——物 质 交 换 的 角 度 而 言 , 它 是 耗
教师对于学生的优越权利, 从而使师生关系由对象性思维
与生活的相互交往的关系, 他们在相互尊重与理解, 在对
课程应具有 “适量” 的不确定性、 异常性、 无效性、 模糊
【教
话式的过程中达到对意义的建构和知识的共识。 在关系性
性、 不平衡性、 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 疑问性、 干扰性、


思维中, 教师的权威被解构, 不再被当作是教学的中心,
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 而且带来存在乃至亲在的
设, 教学过程只是师生完成预设目标的一个简单的机械操
的程式, 竟然是属于叙事性知识的, 是以误构完成的合法
作过程, 教师的工作要排除一切干扰、 混沌和不确定因素,
化。 〔4〕 罗蒂 (R.Rorty) 认为, 致使现代 “科学崇拜” 成为
使教学精确高效地完成预设目标。 在这种封闭型的控制过
“文化之王”、 成为一切知识基础的根源在于现代知识发展

而是与学生一样仅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而存在, 师生
意义。 后现代主义开放的宇宙观和系统观解构了现代主义

是一种共生性的关系存在, 这种关系是有机的、 相互联系
知识观所确立的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的绝对性, 把对知识
的, 而不是彼此分离的; 是内在的、 构成性的, 而不是外
的理解纳入一个自组织的开放性系统中, 知识成为主体间
二、 教学过程: 从控制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的 线性嵌于简单秩序的预测性和线性之中” 的秩序, 学生在
变革
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 即对知识的 自我创生。 传统的刺激— ——反应 模式的控 制 性 教 学 被 抛 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