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催生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它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

”后现代主义就是以这个新的世界图景为指导、盛行于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潮之一,其影响波及文史哲艺等领域。

其中,对教学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过程观以及评价观的批判、解构与重建上。

1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概要1.1教学目的观针对“完人”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完人教育预设在教育过程中,人可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况,这无疑是混淆了教育理想与现实;其次,完人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封闭的,受教育者会把自己视为一个稳定的个体,从而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免疫力。

然而,个人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主张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

”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个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1.2教学师生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在传统教学的教师权威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

为此,他们主张消解教师的霸权,废除不合理的教学规则,提倡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巨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源,互联网作为新的知识源正扮演着教师的部分角色,其海量的知识容量足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变化。

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变。

1.3教学方法观后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观主要体现为:“生命对话”、因材施教。

首先,“后现代思想家从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和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出发,反对教学中所谓的科学灌输,认为对话性是教学的应然状态。

”他们主张的对话是以平等、理解、尊重和宽容为基础的“人际发生过程”,要求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此外,后现代主义者还确信人具有创造性,对创造给予了极大关注。

教学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要探索能够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4教学过程观受耗散结构理论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创新的过程,即一种“在一个创造性的宇宙中,秩序并非预先确定随后又被迫解体;相反,秩序不断的产生于无形之中”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干扰”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其运行也需要干扰,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质疑,以便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1.5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他们认为,平等含义有二。

一是同质平等,即使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的对象。

现代教学评价观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从而使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发展被忽略或被有意识地限制了。

二是异质平等,即用不同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018-0218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

”2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2.1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富于个性的人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统一,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受到抑制。

为了培育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且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广大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关切学生的生命和幸福,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各具特色、多面发展的人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这就消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可以进行反思、批判和选择性的吸收。

然而,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具有绝对权威性,教学过程呈现出单向独白式、线性化等特征。

当前,虽然我们的师生也在互动,但这是不平等的互动。

教师习惯性地扮演着知识灌输、管理教头等角色,学生则被动地依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被看成是真理的代言人的情况下,教师似乎仅仅依靠自己的权威,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鉴于此,教师的应转变角色,放下绝对权威,学会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灵活地引导他们而非生硬地塑造他们。

从而构建出互相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3提倡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提倡“生命对话”、因材施教等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他们认为,教学是丰富多样的,是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理论课教学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改进我们的教学法。

首先要平等对话。

教师应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2.4改变线性、封闭的教学过程观,树立非线性、开放的过程观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自我创生过程,“干扰”是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身心都投入教学课堂。

其次要大胆地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展现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动态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教师难以预料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即使教师进行了精心准备,但课堂中的变化始终不难预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展现教学机智和魅力。

2.5注重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既要通过统一的评价检测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真诚地肯定、欣赏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充满自信;又要用统筹兼顾,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公正和合理地评价每个学生,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为学生的进一步前进提供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应实行多元化的评价。

“一是教学评价的标准的多元化,即要素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标准、实效评价标准。

二是教学评价类型的多元化。

即: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时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只有坚持评价多元化,及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对教学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张丽萍,刘建军,何琪.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塑造生态化创新型课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2]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3]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4]卢立涛,安传达.从技术理性到话语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李宏祥.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5).[6]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7]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娄先革.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编辑孙静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