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 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 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 翻译活动,也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 时期。
佛经翻译的草创期
❖时间:
▪ 西汉末年至西晋
❖译者:
▪ 西域来华的僧人,或迁居汉地的西域胡人的后裔
❖ 翻译方式:
▪ 译主口诵,合作者笔受(记录成文),共同完成
❖ 著名翻译家:
▪ 大月氏僧支谶 ▪ 安息(即波斯)人安世高 ▪ 月支人支娄迦谶(娄迦谶)
▪ 质”也说“朴”,是照原文直译,尽量保留原文语言的 特点,甚至包括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的。 ❖“质”与“文”强调的是翻译风格,不同于今天
的“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支谦尽力使译文译辞汉化,引领译经由质趋文之 风
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 (5)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 ,然后再开始,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 “三不易” 三种不易把握的情况:
▪ (1)圣人按当时的习俗来说话,古今时俗不同,要使古俗适应今 时,很不容易;
▪ (2)把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识者,很不容易; ▪ (3)释加牟尼死后,弟子阿难造经时尚且非常慎重,现却要求平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
Basics of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
❖ 时间:
▪ 隋至唐朝中叶
❖ 译经组织:
▪ “译主”宣读梵文原文; ▪ “笔受”将梵文的意义通过译主的讲解后转写成汉语; ▪ “证梵本”以检查所译的经文是否跟梵文原文一致; ▪ “润文”使译出的经文文体一致,更加典雅、庄重; ▪ “证义”确保宗教义理的正确; ▪ “梵呗” 整肃译场人员的仪表和内心; ▪ “校勘”是从中文文字学的角度对所译的经文进行校勘; ▪ “监护大臣”; ▪ “证字”;
▪ 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宗教翻译阶段 ▪ 以文学名著与社科经典为主的文学翻译阶段 ▪ 实用文献为主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2.2宗教翻译阶段
❖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资料记载:“昔汉哀 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 授《浮屠经》。”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
❖佛经翻译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宋代 译事仅维持到政和初年即1111年)约1,100年的历 史
❖ 著名翻译家:
▪ 玄奘: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
宗教翻译的延续: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时间:
▪ 到了16至19世纪
❖ 翻译策略:
▪ “学术传教”
❖ 翻译方式:
▪ “西译中述”
❖ 翻译成果:
▪ 西书437种:纯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属自然科学的书籍 131种,占30%;属人文科学者55种,占13%。
❖“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 “音译” 。
2.3文学翻译阶段
❖时间:
▪ 19世纪60、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
佛经翻译的融合期
❖时间:
▪ 东晋到魏晋
❖翻译组织:
▪ 由个人行为转为集体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并出现了 由朝廷资助的译场组织
❖ 翻译程序:
▪ 先由精通胡汉两种文字的译主用外文读出原经,再口译 为汉语。由一充当笔受的弟子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校 订。
❖ 著名翻译家:
▪ 鸠摩罗什:翻译三藏经论74部,共384卷。
❖ 著名翻译家:
▪ 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熊三拔、汤若望、南怀仁、徐光启、李 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
佛经翻译的理论认识
❖直译导致的“质”的特征
▪ 胡人由于汉语水平不高,使用质朴的口语进行“口传” ,笔受记录下来的译文中出现大量白话词汇和语法,译 文自然显得平白如话
▪ 由于主译僧的词汇量不足,找不出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 达经意,有些原典词汇只好采用音译的方式,以音近的 汉语词汇来代替。
❖ “五失本” 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
▪ (1)梵文的词序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 (2)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读者满意,译文必须作一
定的修饰;
▪ (3)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 ▪ (4)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或一千字,
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除;
❖ 可归纳为三方面:
▪ 一是译者必备的操守; ▪ 二是译者必需精通佛学; ▪ 三是要求译者必需精通梵汉诸学。
玄奘: “五不翻”
❖“五不翻”原则:
▪ (1)秘密不翻(如咒语,要音译); ▪ (2)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 ▪ (3)我们没有的不翻; ▪ (4)已经有翻的不翻; ▪ (5)意义只可意会的不翻(要音译)。
凡的人来传译,也不容易。
鸠摩罗什
❖“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文辩交旨” ,
❖“详其意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他的翻译既充分照顾汉语的语言文字习惯,又力
求不失梵文原意。
彦琮: “八备”
❖ 译场工作人员的选拔标准:“八备”
▪ (1)译经者首先必须心诚意正,具足恒心毅力; ▪ (2)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必须先持守良好的戒行; ▪ (3)译经的人才,理所当然要博通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 ▪ (4)除了佛学素养之外,还要旁及各种文史领域; ▪ (5)人品器识方面,要有宽宏的胸襟,才能不偏不执; ▪ (6)乐好佛法而澹泊名利,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 (7)对于原典的梵文或其他的胡语,必须精通娴熟; ▪ (8)译经者对于传统的文字学,乃至书法等,也应略知一二。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