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1、项目名称:XX市XX镇XX村XX渠道三面光加固工程2、建设单位概况:建设单位:XX市发展和改革局XX市发展和改革局是XX市人民政府组成机关,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内设机构有:秘书股、国民经济综合股、项目投资管理股、项目前期工作股等。
根据上级发改部门的安排,由XX市发展和改革局作为业主,负责实施2011年XX市扶持XX发展项目建设。
3、项目拟建地点:XX市XX镇XX村4、项目性质:改建5、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建设XX镇XX村XX渠道三面光加固工程,主要包括全长1200m、渠底宽1.5m的渠道防渗加固及渠系建筑物的加固维修。
渠道过水断面为矩形,纵坡为1/6000,过水深为0.9m,防渗高度为1m,采用M7.5浆砌石厚40cm,1:2水泥砂浆防渗面厚2cm,底板采用C20砼10cm厚进行防渗。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7.12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1.12万元。
7、计划建设工期:3个月(二)研究工作的依据与范围1、研究工作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XX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扶持XX发展规划(2005-2010年)》●《XXXX市扶持XX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业主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2、研究工作范围(1)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3)工程技术方案;(4)环境保护与节能;(5)项目管理;(6)工期计划与进度安排;(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8)综合效益评价;(9)研究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工作概况根据项目业主XX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委托,报告编制单位组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小组,并会同XX市有关部门人员到拟建场址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调研、收集资料,落实建设本项目的外部条件。
随后,研究人员对本专业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对口调研,与发改部门等有关领导及建设单位切磋交流、共同研究,各专业人员根据收集到的基础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多种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全面地展开了研究工作,并多次与项目建设单位沟通商议,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方案。
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二、研究结论XX市XX镇XX村XX渠道三面光加固工程是在原XX村灌区灌溉渠道的基础上加固改建而成的。
其主要功能是为XX市XX 镇XX村提供农业灌溉及水产养殖用水。
为进一步发挥灌区内农业综合开发实施项目工程的效益,充分利用水资源和农业资源,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急需对XX镇XX村灌区进行全面配套改造。
本项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确定对XX镇XX村XX渠道进行防渗加固及渠系建筑物1处的维修工程。
维修建成渠段长1.2km,过水断面为矩形,渠道纵坡为1/6000,过水深为0.9m,防渗高度为1m,采用M7.5浆砌石厚40cm,1:2水泥砂浆防渗面厚2cm,底板采用C20砼10cm厚进行防渗。
项目建成后将保证XX镇XX村XX1200亩地的灌溉及1300亩塘养殖用水,受益1000多人。
对促进地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扶持XX发展规划,有国家资金支持作保障,投资方向正确。
项目研究的技术方案符合国家有关农田水利建设规范,切实可行。
项目建成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背景“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扶持XX发展规划(2005-2010年)》对包括XX在内的XX进行专项扶持。
2006年至2010年,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共安排给XX市扶持XX发展资金3450万元,建成项目18个,使XX市XX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初步解决了XX地区人民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生产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等问题。
较少数民族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对XX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
但由于投入有限,XX聚居区的基本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仍比较落后,地区贫富不均衡,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更显落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制约了XX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XX村的水利失修问题,严重影响了该片区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因此,依据《XXXX市扶持XX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对XX镇XX村XX渠道的维修建设势在必行,通过解决制约XX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加快该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XX市区位条件XX市位于防城港市西部,是1996年成立的县级市,与越南芒街市仅一河之隔。
XX市地处东经107°53′-108°15′,北纬21°31′-21°44′;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549平方公里,辖XX、江平、马路三个镇,户籍人口11.8万人,常住人口达18万人。
陆地边境线长27.3公里,海岸边境线长50公里,是XX在我国的唯一聚居地。
XX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XX市既沿边,又沿海,地处XX北部湾经济区最前沿,处在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四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两廊一圈”、“一轴两翼”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陆地通往越南及东盟国家的最便捷通道,也是越南及东盟各国进入中国市场的最理想通道和中国连接东盟的“第一城”。
XX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距中国华南枢纽港防城港仅38公里,距XX南宁机场180公里,北海机场172公里,可以说拥有两个机场一个大港口;同时,XX有潭吉港、竹山港等众多港口资源,这些港口可以与越南及东南亚尤其是海岛国家诸多港口直接通航。
距离越南首都河内市308公里,越南第三大城市海防市206公里,距越南北方最大的港口万家港7海里,与越南北方最大、最开放的经济开发区--芒街市仅一河之隔、一桥相连,在这里,跨一步便出境,淌过河就出国。
此外,防城至XX的铁路及高速公路已纳入XX“十一五”规划,正在加紧施工;越南海防至芒街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海防至芒街的铁路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XX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它成为中国连接东盟的开放前沿,北部湾大通道的关键节点。
(二) XX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市11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个“十亿元”台阶,五年累计完成143.92亿元,是“九五”“十五”10年总和的1.7倍,年均增长29.87%。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市的41.71:23.89:34.40调整为“十一五”末的17.99:36.78:45.23。
财政收入连续跨越5个“亿元”台阶,累计完成19.98亿元,是1996年至2005年10年总和的1.8倍,年均增长28.97%。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7.68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4倍多。
地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极大增强,连续跨进“十佳”县(市)行列,2006年荣获XX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2007、2008、2010年三次荣获XX科学发展“十佳”县(市)称号。
——城乡市场大繁荣,商贸物流再创新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19.18亿美元,占XX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0%以上,年均增长25.43%。
边贸成交额2010年突破110亿元,五年累计达到331.02亿元,是前10年总和的2.63倍,年均增长31.75%。
全市港口年吞吐量达到558.5万吨。
非公经济不断壮大,全市新增私营企业532家、个体工商户8538户。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突破10亿元,五年累计达到40.44亿元,比前10年总和还多4.81亿元,年均增长19.72%。
——工业经济大增长,结构调整增添新活力。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64.96亿元,是前10年的7倍多,年均增长76.62%。
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99.87亿元,是前10年的近2倍,年均增幅达到38.99%。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30%以上。
——景区建设大发展,旅游产业成为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经XX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1840余万人次,成为我国陆地边境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
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累计实现900多万人次和50亿元,荣获了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称号。
——城市品位大提升,国门城市树立新形象。
实施“东扩北移”城市发展战略取得重大成果,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是建市时的3倍,城镇化率提高到65%。
城市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提升工作成效明显,城市环境综合考评连续三年排名全区前两位,荣获了自治区市容综合整治“南珠杯”优秀城市奖,XX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和自治区特色文化名镇。
——乡村面貌大变化,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农林渔牧业总产值五年累计实现50.57亿元,接近前10年总和,年均增长13.49%。
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大会战等项目近6000个,新增沼气池2000多座,改造农村危房3800多户,解决了3.15万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全区率先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公共汽车。
——改革开放大突破,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五年累计引进项目148个,总投资113.31亿元,连续三年荣获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称号。
——民生福祉大改善,幸福和谐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069元,年均增长17.8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929元,年均增长16.08%,位居全区各县(市、区)之首。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成为第16个“中国长寿之乡”。
连续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大进步,政府建设开创新局面“十一五”期间,XX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荣获“中国文化艺术之乡”、“自治区文明城市”、“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区依法行政先进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