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高一第二周共三案【教学目标】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研习一、二段一、课前三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
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
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阅读要求:(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1、自主学习检测(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ă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须臾..(xū)(yú)跂.(qì)舆.(yú)马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qí)(jì)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而行无过.矣...己则知明(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提问:题为《劝学》,论述开始却不谈学习,是离题万里,还是别有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论证方法)(留时间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能提高,“輮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以上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从而指出学习的意义重大,学习不能停止。
运用了比喻论证。
(5)学生当堂背诵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而”。
(2)学生口头翻译本段,同位间可商量难点,然后学生当堂质疑、释疑。
(3)投影本段重要语句,提名学生翻译,并解释本段的重点实词、虚词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吾尝跂.而望③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⑤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提问: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生找的可能不同,指导学生找总结性句子)(5)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善假于物”的? (学生讨论一两分钟后回答)明确:从“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四个方面说明。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同样用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6)学生熟读本段,体会论证方法及思路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一、二段,能准确无误默写。
2、整理本节课所学实、虚词。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是高一新生的第一堂文言文课,我打算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多,一开始有些沉闷,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表现良好。
第二课时研习第三段,学习本文比喻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课前三分钟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检查所学知识的复习情况(10分钟左右)1、背诵默写有同位互相检查背诵,然后抽查一两名学生。
提名四位同学抽题卡上黑板默写,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默写第二段,默写后同位间交换,用红笔批改。
2、字词检查(投影题卡检查)学生写在作业本上,然后投影学生作业共同纠正。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一名学生口头翻译本段,其他学生注意听,指出翻译不当之处,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落实到位。
“用心一也”的“用”是“因为”的意思“兴焉”“生焉”中的“焉”为兼词“备焉”的“焉”为语气助词,“无以”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蟹六跪而二螯”的“而”表并列关系一个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3、提问:本段用了哪几个比喻,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用了十个比喻,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然后用“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正反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最后用“蚓用心一”“蟹用心躁”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4、小结。
本段先说积累,然后说如何积累,即坚持和专心,层层深入。
5、学生大声朗读,根据论证思路当堂背诵本段。
6、检查本段默写(一名学生上黑板默写,其余写在作业本上,同位间互相批改。
)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结构及写作特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读完后,理清本文思路,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为避免学生难以回答,可引导学生回忆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让学生试着回答,最后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应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学生讨论回答后总结: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
比喻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
②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论证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预习积累”一到六题。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进行了组内公开课,课堂上环节设置较为紧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自我感觉不错,讲课一直围绕ppt讲解,板书较少,有些忘记写了,自我反思以后应在板书上多下功夫,勤练粉笔字的书写,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必不可少的。
【板书设计】劝学(荀子)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积累坚持正反对比专心第三课时检测练习,讲解文言知识一、名句默写(高考链接)(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05湖南)(2)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05广东 2007四川2009福建) (3)《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006北京2007安徽)(4)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2007 全国2009重庆)(5)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2008 全国山东)(6)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2008广东2009江苏天津)(7),;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2009年全国卷Ⅱ安徽山东)(8)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009年四川卷)二、重点词语解释(一)虚词1、而(1)蟹六跪而.二螯(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之(1)筋骨之.强(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蚓无爪牙之.力(4)冰,水为之.3、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善假于.物也4、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木直中.绳(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绝①而绝.江河②南绝.幕③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④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6)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三、翻译下列句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