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担任中央警备团的战士。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9月8 日,中央警备团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毛主席同志在会上作了着名的演讲,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学情分析:这是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所以要让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
其次还要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学生掌握中心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
以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新词。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出关联词,逐句分析,再总体思考围绕什么写的来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信息资料】1、收集张思德及文章写作背景资料。
2、收集议论文写作的相关文学常识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李大钊烈士的视死如归、郝副营长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
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敬佩与怀念。
今天,我们跨越时空,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1、简介张思德。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张思德同志及“为人民服务”的由来)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着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再次感情读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识新字新词,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读词语:鸿鼎旺炊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死得其所精兵简政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课件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正确的笔顺。
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
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
)(3)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在学生找到关键句后,用曲线标出,引导学生如何找关键句。
让学生勾画句中的关键词“完全、彻底”,用红色重点标注这几个词,引导学生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旨。
突出了重点,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 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课件出示中心句,让学生在白板上勾画关键词,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找关键句,关键词,在段落中直接标注,方便直观。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 3)理解司马迁的话。
(课件出示司马迁的话。
学生明确“固”、“或”的意思。
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 4)(随机课件出示关于生死的名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让学生理解感悟后读,加深对生死意义的理解,并进行拓展。
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相关习作中学习引用的方法。
让学生在配乐诵读日常积累的生死名言,强化对引用作用的感知、拓展对引用意义的理解。
)(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什么意思标注两个死,聚光这两个死字,目的在于对比两种死的不同,并让学生体会感悟读出不同。
)(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布置作业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1、学习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课件先找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点上着重号。
“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红色的字标出关联词语,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句子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
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课件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1、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
(课件随机出示: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的李素丽、丛飞等先进工作者的图片及事迹,旨在引导学生学标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
3.写一篇小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