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估价案例
一、基本情况
进口商为A公司,供货商为B公司。
A公司为B公司在某市的子公司。
进口商A公司于2004年12月24日首次向某市海关申报进口某国生产的氯乙烯(以下简称VCM)2700吨,申报单价为CIF680美元/吨,进口商提供了合同、发票、提单等单证。
合同为2004年9月1日到2005年12月31日的长期合约,根据合约的规定,进口商每月购提2-3万吨VCM。
审价人员对比申报时期国际行情东南亚均价:CFR 720美元/吨,及其他口岸进口韩国VCM 的价格为CFR710-775美元/吨,认为其申报价格偏低。
海关制发“价格质疑通知书”,质疑理由:买卖双方存在特殊关系,且可能对成交价格有影响。
企业填写《价格申报单》证明买卖双方之间为子母公司。
二、审价过程
1、就买卖双方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否影响成交价格进行认定
进口商与供货商的关系符合《审价办法》规定的特殊关系。
根据《估价协定》解释性说明第二条:对于特殊关系是否影响成交价格要审查交易双方如何组织商业关系、制定价格的方法是否与产业正常定价方法相一致,卖方售予无特殊关系的买方的价格是否一致,其价格是否已充分反映了有关货物的成本、费用和利润。
海关审价人员向进口商提出了进一步补充资料的要求:包括进口价格是否真实反映了货物的成本、费用和利润;与售于无特殊关系的买方价格是否一致等;面对海关的质疑,进口商以下列理由拒绝向海关提供估价审查和测试的相关资料:1、进口VCM是母公司生产后售予进口商的,作为核心商业机密之一的内部成本数据不便对外提供,企业拒绝向海关提供审价所必需的运营成本、利润等方面的资料;2、供货商VCM生产数量有限,全部供给关联企业,未向无特殊关系的买方出售过VCM。
由于进口商A公司无法举证出口商的销售价格与销售给无特殊关系方一致或接近,且无法证明其成交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货物的成本、费用和利润;以及根据海关了解掌握的PVC 行业利润的情况,按照A公司VCM的进口价格作为成本生产的PVC要高出相同PVC生产行业的利润水准5-10%的情况,根据《审价办法》第三十四条,海关确认其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成立,海关不接受其申报价格,同时按照《审价办法》第七至第十一条估定完税价格。
2、开展价格磋商,寻找适当的估价依据。
鉴于进口商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证实其成交价格未受特殊关系的影响,且低于同期国际行情较多,海关决定对该票货物估价,与进口商磋商。
由于B公司未向除A公司之外的中国大陆境内无特殊关系的买方出售VCM,也没有该国其他厂商生产的VCM的销售纪录,企业方面也未能举证,鉴于以上几点,海关排除采用相同和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方法。
而倒扣价格方法是被估货物、相同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销售的价格为基础估定的,A公司进口VCM是用于生产PVC,未进行销售,所以倒扣方法也无法使用。
计算方法所需要的生产使用的原材料价值和加工费用的标准,限于条件无法收集,而A公司也拒绝进一步提供相关资料。
最后海关根据估价方法的顺序确定采用合理方法估价。
3、依法实施估价
考虑到进口货物的商业上的互换性、品质、数量和商业水平等要素,将货物产地扩展到同为亚洲地区的韩国,选取在国内其他口岸同样进口VCM生产PVC,进口量在年30万吨左右的进口企业,大约同时(同一个月)进口的VCM的成交价CIF730美元/吨,结合商业水平及国内的行情等要素,根据进口企业实际进口的数量时间分布,按下浮10美元/吨以CIF720美元/吨作为估定价格。
某市海关根据《海关估价工作规程》第十六条规定,开展特殊关系影响成交价格的审核认定、价格磋商,收集相关材料,认为其申报价格将使该进口商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取较高的利润。
海关遂不接受进口商的申报价格,并采用合理方法,按照CIF720美元/吨作出初步的估价决定。
并对随后进口的10票报关单也按照该价格估价征税,共计补税额142万元。
由于该企业长期进口VCM,用于生产下游的聚氯乙烯(PVC),为了正确评估进口商的利润水平,海关将继续对原料进口后的生产销售PVC的相关成本及合理利润等开展后续价格核查及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