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 产业布局(一区位理论演变)
第三讲 产业布局(一区位理论演变)
生产单一作物的地租用距离函数表示为: R=E(p-a)-Efk R:每单位面积土地的地租; K:距离; E:每单位面积的产量; p:每单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a:每单位农产品的生产费; f:农产品每单位重量、距离的运费。
离农产品市场的距离不同,地 租也不相同。离市场最近的区 位因运费最小,所以也是农业 生产的最佳区位。 随着离市场距离的增加,地租 也将减少,区位的比较优势也 会不断降低。 对于同一种作物来说,在离市 场近的区位要进行集约化经营, 而在离市场远的区位应粗放经 营;对于不同作物来说,在离 市场近的区位要种植能带来高 额地租的作物,而在离市场远 的区位要种植获得地租相对低 的作物。
无论是长途运输还是短途运输,都需要支付相同的 站场作业成本,所以,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实际运 费率将趋于下降。
远程运输经济:运费率随着运输距离的 增大而递减。
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率 不同的运输方式通常具有不同的成本结 构和服务特性,其优缺点也各不相同。
站场作业成本:汽车运输较低,铁路和水运较高 铁路和水运有大规模运输经济优势 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具有较大优势,而铁路和 水运在长途运输中具有较大优势。
第三,Mi=1,LW=2或仅使用地方纯原料(加工后 重量不变)时,最佳区位不确定。 可以在原料地,也可以在消费地 典型的这类工业有石油加工。从原油加工到成品 油几乎不发生重量变化,其生产区既可以在原料 产地,也可以接近主要消费地大城市。
在生产过程中,原料地为两个,与消费地不在一起 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个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
杜能环形成 的一个重要 的因子是农 产品的运费, 产品的生产 地和消费地 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重要 问题
杜能环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河流 与小城市的影响
蔬菜、水果、 鲜奶等
黑麦、小麦、休 闲三区轮作
2.2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 密度,各种农作物、家
纳瓦佛的微观尺度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 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环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 土地利用形态
Nwa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in Rwanda, The Journal of Tropic Geography, 1979,48:58-65.
2.3 评述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 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
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
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城市周围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异。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3.韦伯的最小费用区位理论
运输指向 劳动指向 集聚指向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的 假定条件基础上: 第一,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第二,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生产规模; 第三,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 不能移动;各地点的劳动费水平是固定的, 在这种劳动费水平下可以得到的劳动力是 无限的。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子与区位理论
成本学派 市场学派 行为学派
区位因子
经济因子 非经济因子 决策者行 为偏好 政府区域 政策
成本因子
收入因子
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
国防安全
劳动力 相关要素投入 自然环境
理论进展:分类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商业区位论 交通区位论 居住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
成本学派 市场学派 行为学派
近年来产业活动区位理论的新进展
全球化与区位论研究——跨国企业区位论 地方化与区位论研究——集聚与集群理论 流通革命与区位论研究——超市的区位战略 信息革命与区位论——集聚与城市等级 福利政策与区位论研究——公共设施区位模型 城市化与区位论研究——居住区位选择
(一) 成本学派:以运输成本为核心 的产业活动区位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孤立国全境的生 产布局以城市为 中心。 离城市越远,产 品的运输费用越 大。
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 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 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 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 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土地的纯收益即地租,主要取决于农产品 由农场运输到城市的运费。
3.1 运输费用指向论
(1)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 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
Wm Mi Wp
Mi:表示原料指数,Wm:表示局地原料重量, Wp:表示产品重量。
Lw
Wm Wp Wp
Mi 1
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
划分出七大地带。
Jonasson,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Europe. Economic Geography, 1925,1: 277-314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郊区的圈层结构: 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 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林木; 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
区位重量 在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 为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重量之和,每单位产品的需 要运送的总重量为Lw(Locational Weight)。
Wm Wp Lw Mi 1 Wp
Lw
Wm Wp Wp
Mi 1
韦伯的三条区位规律
第一,Mi>1,LW>2或仅使用失重原料时,最佳 区位在原料地。 典型的这类工业有钢铁业、水泥业、葡萄酒业、 面粉业、制糖业等 以水泥业为例,1吨水泥,需要石灰石1.33吨, 煤炭0.43吨,黏土0.35吨,则Mi=2.11。因此水泥 企业在原料地特别是使用量大的石灰石产地布局 运费最低。 试用原料指数分析钢铁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2、杜能环:运费与农业生产方式的 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 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德国经济学家。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 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 础。
2.1 理论要点 杜能假想的“孤立国”有6个条件
在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 耕作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 他地区隔绝 全国所需的人工产品由中央城市 供应,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来源 于农村 矿山和盐场都位于城市附近
交通运输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它并不生产任何
新的物质产品 其产品只是旅客或货物的位移,吨公里或人公里 为单位。 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均生产同样的产品。 其产品不能储存和积累,只能储存生产能力。
交通运输设备分为两部分
固定部分:铁路、公 路、机场等,通常使 用寿命较长,投资成 本高,受较大规模经 济的影响 可移动部分:车辆、 船舶等,一般使用寿 命较短,运输经营者 的“沉没成本”很小。
第二,Mi<1,LW <2或仅使用广布原料时,最佳 区位在消费地。 典型的这类工业有啤酒酿造业、酱油、饮料等 以啤酒酿造业为例,1吨啤酒,需要原料水10吨, 大麦和啤酒花0.03吨,则Mi=0.03。(对水质虽有 要求,但水仍可作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是 地方原料)所以现实中这些产业往往布局在消费 地
成本学派:以运输成本为核心的产 业活动区位分析
基本概念 杜能环:运费与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 原理 韦伯的最小费用区位原理 胡佛的终点区位和转运点区位 交通产业带与交通经济带
1.基本概念
1.1 交通运输与通达性
交通运输既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 济的重要先行部门之一。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殊性:
固定部分的高供应成本、长使用寿命和规模经济形 成了趋于垄断控制的倾向, 可移动部分的易于进入、灵活性和缺少规模经济效 应,使其易于激烈竞争。
通达性-“为克服距离所做的努力”
通达性:综合反映某特定位置的交通运输条件 ①移动的距离、②时间、③所涉及的资金费用。
区域通达性的测量尺度 从一个港口或其他运输枢纽出发,在各种不同的时间范围内, 人员或货物的运输可能达到的空间范围 从一个城市出发的联系和吸引范围的大小
第三讲 产业布局理论与实践
产业活动的区位因子与区位理论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 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转移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因子与区位理论
产业活动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并形成不同的分布形态和空间联系。 从两个视角考察:
宏观 产业如何在空间上最佳配置? 产业活动为什么趋于集中化? 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如何? 微观 企业如何选择适合它的地点? 哪里是企业运营成本最低 或利润最大的场所?
运费率(Freight Rate):单位货物移动单位距 离所支付的运输成本。 以往的区位研究中,一般假定运输成本是距离的 简单正线性函数,与现实有差距。
运输成本变化及影响因素
运费成本包括线路运输成本(Line-haul Costs)和终端 成本(Terminal Costs)或站场作业成本。 线路运输成本包括线路 维修、管理、运输工具 磨损、动力消耗、保险 和工人工资等。随距离 变化而变化。 站场作业成本包括装卸、 仓库、码头、管理经营 机构运转等费用。通常 与距离远近无关。
大范围内两者之间的通达性,以旅行速度和旅行时间表示
提高通达性的主要途径:①提高道路等级 ②提高 交通运输工具的速度 ③开发直达运输以减少中转 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