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F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F
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 2、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 “而”的用法) 4、你最喜欢那一章,说出你的理由。 5、每章主要讲的内容。
第三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 字。 立:立身,这里可理解为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越过; 矩:法度。 而:这句中的“而”都表顺承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 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而不会越过法度。”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1.他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 2,他和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被称为 “世界文化四圣”。 3.国际上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文化节,成 立了其学说联合会。 4.中国人称其“圣人”,有这样一副对联赞 美他: 万世文章祖 历代帝王师 请问,这个人是谁?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 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 《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 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 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 面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 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 学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 解呢?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独立思考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温故知新
第五章
转折连词,却
转折连词,却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 殆。”(《为政》)迷惑而无所适从

危险,疑惑
译文参考: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 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危险”.(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 信服。
第八章
吃 冷水 弯着胳膊 乐趣 也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 而 枕之,乐 亦 表顺承 粗粮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正当的手段 对,对于
[译文参考]孔子说:“吃粗粮,喝 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 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 云一样。”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听读课文 要求:感知节奏,读 准字音,粗懂词义, 读出韵味
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表顺承 1、子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温习 通“悦”,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不亦 君子乎?”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表转折,却
•重点字词:罔、殆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正确的学 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说明了学习与 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 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学习 辨正统一 思考 迷惘
这章中两个“学”和两个“思”有什么特殊含义?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市东南)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 、 教育家 , 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人。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 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 的社会。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 “至圣”,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亚圣”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 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思想:“仁”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 的思想道德学说 。 即仁爱、
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 “仁政”“礼治’,提倡 德治和教化。他认为做人 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 厚。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 采取存疑态度, 教育方 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注重“学”“思”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 军事、伦理、教育,几乎 无所不包。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三省吾身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 是什么?治学的人重视个人思想品德修养 •你有什么启示?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诚 实守信、童叟无欺,“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为高尚之士立身之本,正确的品德修 养要常常反省,防患未然,诚实守信。
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 第一个“思”指思考,动脑筋; 第二个“思”指空想。
有害
第六章
品质高尚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语气词 简陋 能忍受 乐于学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参考:孔子说:“多么贤德呀,颜回! 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 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 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 德啊,颜回!”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而知新,可以 / 为师矣。” 4、子曰:“温故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学而不思 / 则罔,思而不学 / 则殆。”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7、子曰:“知之者 /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 如乐之者。”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简言之,学习和修 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第四章
温习 4、 子曰:“温
凭,凭借
旧的(知识) 领悟 做,成为
故 而
表顺承
新的领悟
代词,它。这里指 学问和事业。
喜爱,爱好
7、子曰:“知之 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译文参考:孔子说:“懂得学习的 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 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本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本章阐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学习、 求学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倡以学习为乐趣。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本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章讲人得有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 取,鄙夷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这章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感悟? 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 劣环境。安于贫困并不是说这个人无能,而只是 一种纯朴的态度;不加雕饰如清水出芙蓉。贫困 只是物质上的困窘,然而精神上的洒脱却不因此 而束缚,也许我们一时会遭遇困难,但只要保持 精神上的快乐,就依然不是一个贫者,就依然不 被生活所迫,而悠然的凌驾于生活之上。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 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 xǐng )吾身 5、传(chuán )不习乎 6、不逾( yú )矩( jǔ ) 7、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 8、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9、一箪( dān)食,一瓢( piáo)饮 10、曲肱( qū gōng )而枕之 11、逝者如斯( sī )夫( fú ) 12、博学而笃( dǔ )志
设问释疑,合作探究
本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孔子赞扬颜回安平乐道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 精神,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 本章讨论的是道德修养:安于贫困,乐于学习。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改其乐”这一则给你的 启示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章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而志于学,三十 / 而 3、子曰:“吾十有五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方法、人生乐趣与个人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 (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 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第二章
自己 我 多次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 每天 检查,反省 办事 为人 谋 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 信乎? 表转折 尽心竭力 替 交往 诚信 传 不 习乎?” 表转折 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习 固定句式:“不…乎?” 译作“是不是…呢?” 译文参考: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