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科学、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农业及其相关的部门从事农学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植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作物栽培、育种、农作学与种子学等专业课程,熟练掌握现代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原理,具备在农业生产、管理、涉农企业、教学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农作物产业化开发、教育与研究工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现代植物生产与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3、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综合能力;4、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6、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种子生物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合作教育含社会实践)、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是传统农学类学科之一,专业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服务对象,以作物高产栽培、作物良种选育为基本方向,兼具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专业在巩固农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培养科研思维、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不同社会层面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推行“学术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社会服务型”的模块化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3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99.5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8.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38八、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139140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注: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时,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单设实验课、课内上机、实践及实验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141制定人:王晓玲张文英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42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农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农药的开发、生产、应用与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抗虫、抗病育种研究的原理与方法,毕业后能在农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植保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技术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植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植保专业相关知识,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植保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业务要求:熟练掌握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与防治、农药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应用及营销相关知识;熟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农业气象、植物营养、土壤肥力与施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了解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2.熟练掌握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3.了解作物栽培与育种、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相关知识;4.掌握科技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能力;5.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6.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7.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项目策划等综合能力;8.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1.主干学科: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农业气象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植物保护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对植物生产过程中有害生物发生的预测、诊断及防控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年级实行学术研究型、技术推广型和社会管理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职业规划的需要。
六、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4.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9.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43144145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十、学时学分统计表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146制定人:邓清超周焱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47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领域或部门,以及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学、化学、生物学和农学基础,接受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资源调查与信息管理、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土壤改良技术、环境质量评价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及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外语、计算机、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3. 掌握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 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农田水分管理、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我国资源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 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9. 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政治思想、专业实践、文化素养和健康身心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 主干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
2.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有机化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微生物学、地质地貌学、农业气象学、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科学概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就业见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本专业与农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研究与应用领域广泛。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三段式”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在农业资源保护、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肥料生产与施用、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专业技能。
通过在高年级进行“环境生态”和“土壤与植物营养”模块的分类培养,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职业规划的需要。
六、毕业规定148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4.5学分,实践教学35.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 35学分。
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149九、自主发展计划学生应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具体详见《长江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150十、学时学分统计表注:统计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时,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单设实验课、课内上机、实践及实验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20学时计)。
十一、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151制定人:周建利学院审定人:李俊凯152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生产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作物育种与栽培,种子生产、加工与储藏、检验、技术推广、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科技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作物育种与栽培,种子生产、加工与储藏、检验、技术推广、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3.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创新实验性科研与生产活动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及农业推广等实际工作的能力;4.熟悉种子产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种子营销及企业管理能力;5.了解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前沿、发展动态、行业需求,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好的外语交流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7.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