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3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就是说,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学儿童正处于深信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矩,有针对性地实践教育。

2.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正确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从而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

每个人入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等都是这几个方面影响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系统的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不仅对儿童早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会持续的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素质、教育方式等文化环境。

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将全部的爱和期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怀和照顾,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用于孩子的教育,使独生子女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优于多生子女;独生子女有较强的求知欲,自信心和成就动机。

但也要看到由于独生子女处于优越的地位,家长的过分宠爱、保护、照顾、过高的期望使独生子女承受着凯子承认世界的相当大的心理,导致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发展存在不足,如人性、懒惰、不合作、不合群等,这是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和父母不恰当的期望及教育方式造成的。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学校成为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成为儿童接受社会化影响最集中、最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

1. 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
保证。

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要求。

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解释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

2.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

教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

教师的为人师、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会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

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的心灵。

3.校风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

小凤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

(2) 校风是一种不成长的行为准则,不成条约的心理契约,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约束作用。

(3) 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的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方式,具有在行为上的激励作用。

(4) 优良的校风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保护和增进的作用。

(5) 优良的校风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优良品行的形成,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4.同伴交往的影响
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

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

同辈群体使儿童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又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

同伴即是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身行为的参照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人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是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疾患的个别学生,应积极协助家长和医疗机构,进行心理矫正或治疗。

五.实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里健康的教育。

2. 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对小学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4.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5. 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品质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青春期教育、升学与择业心理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

这些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各有侧重。

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是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必须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学校对每一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创造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