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用于什么方面?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差异(汉语的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区别)1.以语音的形式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进行直接的摹拟就是汉语的摹声格与英语的Onomatopoeia。

2.汉语的摹声格使用迭音词或迭音结构,大多表达为四种模式:AA,ABB,AABB,ABAB.英语的Onomatopoeia没有这种叠音形式,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这与汉语正好相反。

3.差异:1、不同语言的民族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影响或限制。

2、在摹拟相同的自然声响时,摹拟的角度不同。

3、“摹拟”过程中,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发挥,极力拓展,以便使各自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逼真的结果。

双声,叠韵与Alliteration, Assonance的辨别汉英隐喻的共性、个性分析-来源(汉英隐喻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则)1.汉英隐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

人类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以已知经验去认知未知的自然现象。

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也总是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

“未知事物”究竟是什么,只有在同已知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似点,才能弄清。

这便是隐喻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

这一过程逐渐模式化,最后形成了隐喻这一人类的思维方式。

2.地域民族不同,社会文化,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时代进程的快慢会使人类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所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联想就不同。

汉英隐喻个性产生。

隐喻: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概念和理论。

汉英隐喻都是一种比喻方式,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格雷欣法则:原是英国金融家格雷欣爵士提出“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后语言学家休·罗森把这一概念套用到语言学中,指同一个词如果具有一好一坏或一中一坏两种含义时,坏的含义最终将挤掉好的和中性的。

汉英隐喻的基本模式:隐喻格的基本模式必须具有两个前提。

其一,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其二,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

而且,汉英隐喻都是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本体和喻体。

其基本模式是:“A是B”和“A像B”。

也叫暗喻和明喻。

英汉委婉语的表现(会辨别)委婉语分:消极(传统)委婉语,积极(文体)委婉语。

消极委婉语的基础是禁忌语,而积极委婉语则为保全面子或取悦于人所说的恭维话或溢美之词。

更新法则:指有的委婉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逐步丧失其委婉色彩,根据需要改头换面或崭新的委婉语又会应运而生,予以接替(更新)。

移就与Transferred Epithet定义:将修饰语从本应修饰的名词处移到实际上不相干的另一名词上。

汉英移就都是把理当说明甲事物的词语转移到理当不可说明的乙事物上了,这虽有悖逻辑却又完全符合逻辑地存在着。

汉英移就有悖逻辑的逻辑性表现分析:(为什么说汉英移就有悖于逻辑但又完全符合逻辑)1.从语法结构上讲,英汉移就格都没有改变词语组合中的语法关系。

它们属于超常的语言现象。

2.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规律上来讲,它们表面的悖逆逻辑规律,正是利用了事物间相近、相关、相属的原理,在一种特殊的语言氛围中,将语义临时巧移来引起人们的比拟,联想,从而悟出词语内部合乎逻辑的深层内涵。

因此,对英汉移就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联想,推理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英汉移就格无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或移物于物,重点是语义的“移”,而且是临时的“移”,不具备约定俗成的特点,也不能随心所欲。

4.其存在的条件首先是“必要”,其次是“可能”。

“必要”就是要通过语意巧移,产生特殊的语言效果。

“可能”就是要在语义巧移之后,信息或意义的传达可能被正确的接受或理解,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让人不知所云。

双关与Pun(辨别)二词同音双关-同音同形异义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照与Antithesis(辨别)排比与Parallelism(辨别)对比分析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比分析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对比分析又称为对比语言学或对比研究,它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子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准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狭义的对比分析专指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主要任务是弄清外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促进外语教学。

迁移(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到后一项学习任务的进行。

语言迁移的三个类型(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类型有哪几种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有害迁移(干扰):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

2.有益迁移(促进):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相同(特别是反应相同)的时候。

3.零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毫无联系的时候。

对比分析与外语教学(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尤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首先,对比分析可以运用到外语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

2.其次,对比分析可以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汉对比教学法一直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3.对比分析可以运用于语言测试中,为测试内容、测试难度和测试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运用于哪些方面?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4.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的结构和意义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其外语学习。

错误分析(偏误分析)以认知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通语法有密切关系,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脑中有一处理语言知识的特殊机制,以揭示普通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外语习得过程的方法。

成因:1.负迁移干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有说表现。

2.过度概括:指学习者根据他所掌握的语言结构的知识,把某一规则错误地推广使用,结果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3.简化:学习者常常在学习中试图回避目的语体系中的某些多余的东西。

4.自然性因素:所引起的错误是第一语言习得者和任何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犯的错误。

语际错误:实际上是指母语干扰性的错误,如:her work is busy.正确应是:she is busy with her work.语内错误:这是由于学习者对所学的外语的规则理解有误或一知半解造成的,如:ated, maked等词套用了一般动词的过去式都为词尾加-ed 的形式的规则。

中介语定义: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特点:系统性,可渗透性,可变性,僵化性(固化,石化)创造性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特点之一,又称僵化性,固化。

是指在某个阶段中介语的结构系统不再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停滞不前,总体上无法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中介语形成的五个主要因素是什么?语言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把母语的语言特点迁移到外语学习上。

2.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学习者把目标语中的个别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规则来使用,创造出不具有母语特征又不是目标语的中介语形式。

3.训练迁移:由于选用的教材的某些语言表达不够地道,难度不当,以及教师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引起的迁移。

4.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的类推和简化都会形成中介语的错误。

5.外语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运用的一套技巧。

学习者在无法用现成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借用同义词或者近似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中介语。

回避,转述,借用,造词是较常用的交际策略。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什么?1.正确看待中介语。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中介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认识到中介语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达到目的语水平前的必经之路。

2.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中介语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尽管它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然而这些错是学习者不断向目的语靠拢时不可避免的。

3.外语教学中要注意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用的语言肯定有差异。

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只有通过文化比较,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不同的文化间的语言差异,从而防止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中介语的出现。

4.防止中介语僵化现象:中介语僵化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中某些语言规则或项目在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了发展,某些语言错误被保留固定了下来,无论怎样学习也无法改变。

它可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各个方面,也可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应该说僵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