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传播学 第1讲

信息传播学 第1讲

1)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 2)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 取快捷、 方便的数据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 4)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 增加。
(二)
信息社会的特征
3、 社会观念上的特征: 1)、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 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 识倾向。
(一)
网络文化传播
1. 企鹅(QQ) 诞生
• 2. 论坛和虚拟社区
• 3. 博客
• 4. 游戏
目 录内容1
腾讯出品的小企鹅(QQ)从诞生到今天虏获 了亿万网民,从早期的对话聊天,发展到 语音聊天、视频聊天。今天的青少年更热 衷于在QQ上布置自己的家,建立自己的 交往圈子, QQ友好的界面、人性化的管 理、时尚的风格成为广大网民张扬个性的 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QQ的出现加快 了中国网民的形成,掀起了第一场网络风 暴。
三、信息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
(一) 网络文化传播
(二) 全球传播(国际传播)
(三)
第五媒介的诞生
( 四)
媒介整合的传播效应
目录(一) 网络文化传播内容1
1. 2. 3. 4. 企鹅(QQ) 诞生 论坛和虚拟社区 博客 游戏
(二)
全球传播(国际传播)
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 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饥饿与贫困、和平与发展问题等,都是 全球全人类所要面临的问题,这说明,全球的文 化传播使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 本国本民族,人们开始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 思考和行动。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 的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 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 生的世界影响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三)
第五媒介的诞生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或比较传统的媒体外,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其快捷和实时刷新的优 势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信息技 术却不能不受关注,这就是如今被称为“第五媒体”的 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 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 息,真正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其传播效率具有传 统媒体及互联网不能比拟的优势。更可成为每天必须花 两、三小时在上下班路上的上班族和学生们最佳的“消 磨时间或利用时间的工具”。通过短信可以提供包括股 票、银行、气象、电话簿、餐饮指南、娱乐消费、行动 购物、订票服务、电玩游戏等数十种服务。
目录内容3
2003年,木子美在网上的迅速窜红的同时也让大众认识了什么是 “博客”,2005年新浪名人博客的开通,掀起了人人博客的风暴狂 潮。徐静蕾的博客“老徐”,以将近三千万的点击率创造了网络神 话。韩寒的博客成为唇枪舌战的江湖,甚至引发了各大阵营的“群 殴”。 “博客”可以说是继电子邮件(Email)、论坛(BBS)、即时通 讯工具(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是一种特 殊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 选和记录自己在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 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个人人际 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 为中心的传播出版。其中,尤以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传播出版而引 人瞩目。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逐 渐冲击着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以博客为新生代表的网络传播力量不可小觑。
目录内容4
当今上网已经成为每个人所喜爱的活动了,而网络线上 游戏更是令人爱不释手、沉迷于它,更在这个世界创造 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人人都不愿受别人所控制,最常见 的就是网络世界中的角色扮演,每个人可经由不同的情 境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在现实社会 中所不能实现的,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虚拟的游戏世界来 实现,来满足心理上的渴求,得到一种肯定甚至是一种 发泄。游戏中的人物被热爱者所模仿,成为广大青少年、 广大玩家的Coslpay(真人秀)聚会,不少风靡一时的 游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仙履奇缘》)。网络游 戏的风靡使其影响扩展到了传统媒体,其文化造就了一 系列产业(动漫、小说、影视剧、玩具等)的形成。
(三)文化层面
人类世界是由不同国家、民族构成的,同样也就 构成了其多元的文化,只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 民族的文化拥有军等传播的机会,才能加深不同 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全球信息 化的目标应该是个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但 是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提供和流通系统,存在 着严重的失衡的状况。少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利用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 息生产和传播,把本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 会体制远播异国他乡,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 的不平等。
目录内容2
在现实世界中,人人希望被理解,人人希望得到承认,人人渴望交 流,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阻止着交流的欲望,而在BBS论坛、虚拟 社区,提供了一个公正平和的交流场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你 的想法,与他人交换意见。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 在论坛或是虚拟社区与人交往时,无需考虑自身的年龄、学历、知 识、地位、财富、外貌等等,也无从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样参 与其中的人就可以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人进行探讨。 2005年芙蓉姐姐、后舍男孩、胡戈在网络的迅速走红更加说明了网 络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的舞台,他们的走红也引发了网络以 及传统媒体的大讨论,同时更引来更多的追随者。所以以网络为平 台的论坛和虚拟社区在普及大众文化、激发大众参与文化的传播与 创造方面显示了其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巨大力量。
目录(四) 内容5
媒介整合的传播效应
2005年的夏天,中国亿万电视观众的生活因为《超级女声》而变得 热闹和精彩,这个大众娱乐节目神话般的崛起成了最令人瞩目的文 化现象。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超过2000万观众每周热切关注,收 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第一名。在内容为王的时 代,超女却利用节目形式创造了收视神话。其实超女是信息时代造 就的产物,它的成功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介整合作用的结果,下面的 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报道媒体超过百家,报刊杂志利用头版整版进 行报道、深入分析,Google相关网页可以搜集到1,130,000项搜索 结果,观众亿万张短信投票,仅三强赛一场的短信票数就达到了 800万张,短信获利3000万人民币。超女所引发的经济现象、文化 探讨、以及对人性的解剖仍然在各种媒介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 方面是各种媒体的整合效应成就了超女,另一方面,超女也为各种 媒介带来巨大利益,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成就了媒介。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社会营造了数字化家庭,人们将生活 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 于是网上购物、网上求职、SOHO办公、 手机银行等等便捷的方式改变了人们惯有 思维和生活习惯。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2.
全球文化的一体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对政治的影响
(二) 对经济的影响
(三) 对生活的影响
(四) 对文化自身的影响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加快了民意的反馈与交流 2. 增进了政党间的交流 3. 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文化成为一种经济 2.经济成为一种文化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美国人摩尔斯发明了有的来临 (一)信息社会 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 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 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 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 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二)
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传播学
本课程以信息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信息传 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以传播过程和要素为 主线,介绍信息传播的理论、方法和管理控制; 结合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介绍各种 传播理论和方法的时候,不只涉及大众传播的内 容,还涉及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间信息传播 效果与效率等问题。
学习参考书
信息传播学
主讲人:马芝蓓博士 副教授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信息传播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 了解信息传播原理、过程与规律,在信息 化社会中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运用与控制 信息的能力,变被动的信息接收为主动的 信息利用,提高自身职场竞争的软实力。
信息传播学
主要教学内容简介: 信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 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研究人与人 之间如何通过信息传播与交流,建立起一 定的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 由各种传播关系构成。那么,这一系列过 程是如何运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要素 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一系列问题 的探讨,构成了信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 容。
第一讲
绪论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 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环境 的全球化、消费与流行的全球化进程,并对现代人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讲
绪论
四、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现代 世界的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环境 的全球化、消费与流行的全球化进程,并对现代人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1.信息传播学 司有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2.信息传播学 安月英 气象出版社 2002年7月
3.信息传播学 高洁、李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7年8月
4.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 郭建斌 吴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07月
5.国际传播学教程 程曼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