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的主要特征:
(1)。
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
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处境,传播中的人要确定自己的处境,以消除心理障碍;
品评他人,明白与自己交往的人是谁,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或特点;
判断关系,确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解释行为,找出双方互动行为的原因。
8.偏见的主要类型:
公然型。
公开表现出对他群体的厌恶和歧视,认定其他群体天生龌龊、懒惰、落后,有时还会对受歧视的群体成员采取暴力手段;
自负型。
认为其他群体不如自己的群体,往往把他群体平庸化,取笑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象征型。
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会否认自己有偏见,但会担心权力关系现状受到外群体的干扰;
门面主义型。
从本质上讲,门面主义就是送人礼物,施人物品往往被视为没有偏见的证据,但却让受施者免于参加更有意义的平等活动;
若即若离型。
往往是很难察觉的,因为在某些情形下,持这种偏见的人可能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宽容和随和的态度。
9.根据奥伯格的U型模式,文化适应大致表现出4个基本阶段:
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10.“耻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观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
二是他律性的道德约束;
三是名誉感,即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
11.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选择性影响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选择性注意”,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
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12.自我认同就是自我的构建,其实质就是回答一个问题:
——我是谁?
13.文化认同不只是文化乡愁,还是对文化当下的定位和未来的想象,以及在不
同文化的相互关照中进行的___(自我反思)______。
14.定式可分为:
社会定式(思维定式,行为定式)和文化定式(自定式,他定式)
15.民族性格可算是特定民族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的总和,
或者说,是特定民族群体的___(平均人格)_________。
16.拉扎斯菲尔德认为,_(意见领袖)__________在各种生活阅历类型中的分布
2
一是缺乏恒定的是非标准;
二是他律性的道德约束;
三是名誉感,即把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
(9)选择性影响;
第一,“选择性注意”,即群体差异导致了接受媒介内容的方式的差异。
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角色、文化水准、口味爱好等主观标准对信息进行过滤,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会更为注意;
第二,“选择性感知”,由于兴趣、信仰、知识水平、主观态度、实际需求、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不同群体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信息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差异。
(10)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
20.简答题:
(一);有人说: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传播,所以,人类社会先有文化,然后才产生传播。
你认为对吗?你是怎样理解文化与传播之间关系的。
答:对。
第一,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传播使文化成为连续的过程。
第二,文化是传播的语境,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第三,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与整合,传播是文化延续的整合机制。
(二)丹尼尔·卡茨关于态度的功能性理论认为,态度决定于它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那态度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心理功能?
答:
一,工具性功能。
即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可以得到某种利益,人们也总是会对能够帮助或回报自己的事物产生积极态度;比如孩子对父母的态度;
二,价值观表达功能。
用态度来表示基本价值观,同时进一步确定自我形象;
三,自我防卫功能。
即个体通过态度保护自我,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动转移方向。
四,知识功能。
人们具有某种态度,是因为其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欲望,或对世界提供结构与意义;如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三)跨文化传播能力主要由哪几方面构成?
答:
(1)对不同文化的修辞敏感性
(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立场的能力。
(3)适度的移情能力。
(4)灵活应付不同场景的角色行为能力。
(5)拓展心灵与减少偏见的认同灵活性与认同协商能力。
(四)什么是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哪些?
答:
A定义:参考群体是指人们在塑造自己的行为和形成态度时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
体。
参考群体不是个体的隶属群体,而是个体乐于参照甚至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
B影响:
第一,个体在接受跨文化传播时总是受到参考群体的规范、评价、行为指向等的支配,个体为了与这些规范、评价、行为指向保持协调,需要通过具体的跨文化传播来进行调节;
第二,由于人们交往的渠道不同、价值观不同,各自所认可的参考群体也不同,不同的规范、评价、行为指向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与参考群体有关的观念与生活方式。
(五)非语言传播主要有哪些方式,非语言传播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答:
一,方式:身体语,表情,目光语,手势语,姿势语,辅助语,身体接触,气味,,服装,首饰,时间语,空间语,沉默。
二,特点:
三,功能:重复强调补充替代冲突调节建立和保持关系意义掩饰或展示心情
(六)大众媒体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答:
当前,全球化是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没有一个文化和国家能够独立于这一潮流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抵牾和较量也越来越突出。
保护文化多样性、呼吁文化对话、为全球化注入更多的公正和平等,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承载的历史使命。
结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内容,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达成相互理解和形成文化共识。
5。